从“问题村”到示范村,思南红石梁村华丽转身!
2021/11/29    来源:微铜仁     点击:593   

初冬的清晨,位于乌江边上思南县关中坝街道的红石梁村,万籁俱寂。村后的半山腰上云雾缭绕,远远看去,犹如一条乳白色的腰带缠着,白中透绿,绿中浸白,格外迷人。

  山顶上,偶尔投下一缕金色的阳光,穿过浓雾,射向山间和田野,与波光粼粼的江面和白墙青瓦的村庄,形成一幅宁静的山水田园画。

  “看,那就是我们村,很漂亮吧?”红石梁村党支部书记袁子玖带着记者爬到思唐街道江星村的半山腰,指着对岸的村庄,隔江眺望,心里激动不已,拿出手机“咔嚓咔嚓”地拍了几张照片作为纪念。

01.jpg

  随后,又开车带着记者返回思南县城,再从县城沿江而下,来到红石梁村。路上,袁子玖不停地向记者介绍着红石梁村这几年的发展和变化,大约过了20多分钟便到了村口。

  下车后,只见一条4米多宽的硬化路弯弯曲曲地穿过村庄,道路两旁竖立着白墙青瓦,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展现在眼前。与此同时,看到几位从外返回的村民主动地排着队扫码、登记后再开车进村。

02.jpg

  “您看,我们群众多配合哦。”袁子玖乐呵呵地说:“村里产业多了,乡亲们的收入提高了,再加上这几年的法治思想宣传和教育,大家的思想觉悟、素质等各方面就自然提高了。”

  其实,红石梁村距离思南县城仅有5公里,是离思南县城很近的村(居)之一。然而,十多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那时由于村里交通条件差,经济落后,村民法治意识淡薄,导致村民之间等各类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也正因如此,成为当地妥妥的“问题村”。

03.jpg

  袁子玖回忆,2004年时,修建从河底—塘池头—沙堡堡—土花土的通村路,部分村民不理解、不支持,给村里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010年,他当上该村村委会主任后,村民之间的矛盾依然没有减少。“我们一天最多时处理了5起矛盾纠纷,而且都是田边土角或家庭、邻里之间的小矛盾。”袁子玖说,处理各种矛盾就耗费了大量时间,根本抽不出太多时间谋划村里的发展大计。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虽然都是小矛盾,拿不上桌面,但小矛盾无法解决,就不能团结村民,也不能凝聚力量办大事。

  那到底怎么突破,从何突破这一尴尬的困境?

04.jpg

  后来,村委会痛定思痛,决定从法治宣传入手,着力解决农民法治意识淡薄问题,把农民的心思集中到发展产业,树文明新风上来。

  2010年,该村组建文艺宣传队,以“65”普法为契机,利用身边人、身边事,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针,以花灯、小品、快板为载体,以自编、自演、自导的方式引导群众、教育群众,并形成了“农民编、编农民,农民演、演农民,农民看、看农民”的文艺“产业”,在当地各乡镇、村(居)巡回演出,为思南县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同时,村委会积极落实依法治村与以德治村相结合、法治宣传教育与矛盾纠纷排查相结合、依法治村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依法治村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依法治村与解决村民合法合理诉求结合、依法治村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的“六个结合”举措。

  天道酬勤,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红石梁村村民之间等矛盾逐渐较少,并实现了家家团结、寨寨和睦的良好局面,干部群众把心思集中到经济发展和树立乡风文明上。

05.jpg

  2016年,该村13户46人脱贫走上富裕之路,村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达9300元,同比增长11.52%,全村无治安案件、无“黄赌毒”、无上访、无邪教发生,呈现风清气正、文明和谐景象。

  同年,该村被评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实现了从“问题村”到示范村的跨越和嬗变,同时,该村村党支部书记袁子玖也被评为铜仁市“十大法治人物”。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归。

06.jpg

  随着“软件”和“硬件”的双提升,2017年,该村村民袁景强结束了在外漂泊不定的打工生涯,回到村办起了年出栏量2400头的养猪场;2018年,大农食品公司落户到该村。同时,得益于前些年国家脱贫攻坚政策,该村还发展起了490亩三红蜜柚、黄金蜜柚等精品水果,进一步带动、增加了群众增收渠道。截至去年,该村人均收入上升到1.3万元,交通条件、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抓住发展好机遇,壮大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搞产业,规范种植和养殖。绿水青山要保护,生态文明是财富。乡村振兴齐参与,共同富裕大家喜······”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征程的起点,在村委会办公室里,袁子玖提起笔在纸上“哗哗哗”地写着,他又在全力地号召村民保护绿水青山,积极发展经济,朝着乡村振兴的方向前进。(周济)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