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铜仁市万山区高楼坪乡青年湖村的黄家寨,错落有致的房舍、干净整洁的道路、恬静优美的风光,宛如一幅幅山水彩绘,绘出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黄家寨的嬗变,只是铜仁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铜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促进农民增收,切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交通畅、产业兴、环境美的新时代乡村振兴道路。
从“路”出发开启新征程
在江口县云舍村,一条崭新的公路映入眼帘,道路两旁绿意盎然,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路修好了,游客越来越多,我们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如今,便捷的交通让云舍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村民们时常这样感叹道。
路通民心畅,道顺百业兴。近年来,铜仁市将“四好农村路”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统筹抓好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和运营工作,用“四好农村路”托起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铺就一条条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新改建农村公路2.18万公里,建成“组组通”硬化路1.2万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组组通公路,为乡村振兴赋能。
不仅如此,一条条“产业致富路”蜿蜒于山林间,串联起一座座大山和一个个村寨,打通了群众致富大通道,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高,乡村魅力日渐显现。
如今,走进铜仁市各行政村,只见村集体、家庭自营的产业基地里,产业路纵横交错,周围绿意盎然,更是为这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增光添彩。
产业先行具有新希望
盛夏的黔东大地,山川秀丽,鱼跃猪壮,菜园葱茏,花果飘香······
位于印江县大圣墩景区鸡冠山脚下的大石村静谧优美,放眼望去,成片的荷花,与天蓝水清、亭台楼阁的景色相映成趣,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2020年,通过村民入股的方式,该村成立合作社,依托优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荷花产业。今年,荷花如期绽放,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赏。
“我们村荷花基地目前有60余亩,依靠该产业,预计今年能收入4万余元。”该村荷塘技术员杨正文介绍道。
品尝到铜仁乡村产业发展“蛋糕”的,不只有大石村。
7月以来,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500亩坝区的当坝逾300亩高山茄子陆续进入采摘期,喜获丰收。基地里人头攒动,热火朝天,一派繁忙。
“政府发展产业,让我们能够就近务工,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照看了家庭。”来自该镇中厂村的搬迁户石素英在采摘地里说道。
目前,铜仁2737个村(社区)均有集体经济积累,其中,有5万至100万元积累的村2328个,100万至200万元积累的村200个,200万元以上积累的村38个。
目之所及,铜仁广袤的田野上正升腾起新的希望。
新时代的铜仁农村,已摆脱贫穷困顿,大踏步迈向富足。2020年,铜仁市农业总产值达到498亿元,同比增长6.8%,居全省第一,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100元。
环境质变勾勒新蓝图
武陵腹地,桃源铜仁,蔚蓝的天空下,一座座宁静淡雅的村寨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行游其中,让人赏心悦目。
近年来,铜仁市把美丽乡村建设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体谋划、一体部署,同生态环境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成为一道靓丽“风景”。
走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泉坝镇三坝村,错落有致的传统村寨依山而建,小桥流水,古色古韵,让人心旷神怡。不时有游客穿梭其间,流连忘返。
近年来,该村依托山水相间的自然风景和6株椤木石楠古树,通过“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等方式,把传统村落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既保住了绿水青山,也实现了穷山沟蜕变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特色村庄。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见证着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变化,看到大家的生活一天天变得更好,别提我有多高兴。”该村村民田兴明说。
无独有偶,家住德江县泉口镇水塘村的田仁秀说起村里的变化,也发出了这样感叹。
“道路干净了,厨房卫生了,烂房烂圈清空了,室内室外硬化了!环境变美后,村民们保护环境卫生的自觉性也提高啦!”田仁秀连连称赞道。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铜仁市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庄清洁行动,对农村生活垃圾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机制,统筹将碧江区、万山区、铜仁高新区、江口县生活垃圾清运至铜仁海创发电厂进行焚烧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均达90%以上。同时,铜仁市根据全域绿化“六绿”攻坚三年行动安排部署,启动实施了“绿村”行动,累计完成“绿村”建设面积11.83万亩,乡村林木绿化率达46.96%,全面提升村寨的“颜值”和“气质”。
青山巍巍,碧水悠悠。
深藏重山之间的铜仁乡村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一个产业更强、环境更美、农民更富的铜仁正踏歌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