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街道:四举措强化“四安家园”建设
2021/02/02    来源:微碧江     点击:1306   

今年以来,灯塔街道紧扣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搭“五桥”建“五家”,不断强化居安、业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园”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就业扶持、强化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群众服务水平,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

完善基础设施促“居安”

灯塔街道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要求,结合实际,利用铜仁·苏州产业园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区位优势,继续支持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提升完善,加强公共服务体系,让搬迁群众居住无忧。街道着力提升阵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如矮屯社区规划服务阵地8000平方米,打造“新市民·追梦桥”服务中心、“四点半”课堂、图书馆、健身房、乡愁馆、巾帼创业室、好人广场、感恩文化长廊、“一老一小”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平台20余个,配套建设幼儿园1所、农贸市场1个、大型购物超市2个。推行“10分钟便民服务圈、10小时限时办结制、10公里就业辐射面”工作机制,着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能力,为搬迁群众提供全方面服务。

1612229215639886.jpg

就业培育扶持促“业安”

灯塔街道通过开展“访冬问暖”全覆盖走访工作,对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按照就业需求、就业意向、培训意向等三个方面进行就业意向分类,打牢了集就业指导、岗位推荐、组织培训为一体的“就业快递”工作基础。该街道依托还铜仁·苏州产业园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东西部劳务协作输出一批、香菇小镇承包一批、园区就业解决一批以及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等多种方式结合,切实将“就业先行”工作做细做实,打通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工作“最先一公里”,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一户一人就业”的基础上,实现“一户多人就业”。目前,灯塔街道组织开展培训26期1560人,为搬迁群众10708人推进岗位,实现搬迁群众8822人稳岗就业。

1612229222665428.jpg

加强社区治理促“身安”

灯塔街道持续推行“综治+警务+司法+N”的3+N大综治工作体系,将人民调解委员会、警务室、居委会、工会、妇联、网格包保力量等纳入统一管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切实把防控触角进一步向小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内部延伸,着力构建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实现动态环境下对重点地区的有效覆盖和对社会治安的有效管控。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四员一长”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和人民群众参与整治工作,新增了10个“雪亮工程”与2个社会资源视频监控,并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矮屯社区新增25个视频监控、修复了60余个视频监控,白岩溪社区新增42个视频监控,新建了1个治安岗亭,强化了社会面管控,增强了治安防控的整体效能,形成社区治理新机制。

1612229228625516.jpg

形成熟人社区促“心安”

文化对于民族的延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除了解决基础设施和做好公共服务之外,灯塔街道还不断挖掘印江、松桃、沿河等迁出地的农耕文化底蕴,确保搬迁群众之间的文化融合共生,让搬迁群众真正能有文化归属感和社区认同感,形成熟人社区。该街道建设了2个“乡愁馆”、1个文化长廊,展示了印江、松桃、沿河等迁出地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民族特色,让易地扶贫搬迁搬迁群众既能记得住一杯久别的乡愁,又能从中获取到文化自信,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还利用法制进社区、宣传进社区、文艺活动进社区等活动,不断提振搬迁群众文化素质,强化搬迁群众的法律意识,破除搬迁群众封建迷信、酗酒赌博等陈规陋习,引导群众形成崇尚科学、向上向善、孝老爱亲、诚信互助的良好风尚,达到成风化人、移风易俗的良好效果。

1612229238829349.jpg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