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为根,牵系千年岁月的传承脉络;
文化为魂,点亮精神长河的奋进力量。
滔滔乌江穿境而过,载着德江千年文脉奔涌不息;巍巍黔山矗立其间,凝着万代精神生生不息。这里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傩堂戏代代相传,有惊心动魄的土家炸龙习俗延续百年,有枫香溪会议留下的红色印记熠熠生辉,更有田秋文化浸润的文教基因绵延不绝。
新时代浪潮下,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特别强调,要利用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德江县人大常委会展开专项调研,直面发展痛点,擘画振兴蓝图,一场关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变革正在这片热土上悄然兴起。

德江,因乌江古称“德水”而得名,47公里的乌江段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乌江文化,也造就了这片土地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近年来,德江县紧扣区域性文化中心建设目标,大力实施大文化战略,文化建设结出累累硕果,从设施完善到创作繁荣,从活动丰富到遗产保护,一幅璀璨的文化画卷正徐徐展开。

乌江一景。
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德江县已建成县级文化馆1个、图书馆总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2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344个,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全覆盖。枫香溪会议会址纪念馆、安化文庙等7个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中心、乡镇分中心及基层点星罗棋布,3310个应急广播终端和94套村级数字图书设备,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文艺创作领域更是繁花似锦。文学作品紧贴乡土,《猪朝前拱》《江上升明月》等佳作描绘德江民俗风情;影视作品扎根现实,《喋血神兵》《攻坚队长》等影片再现本土故事;非遗专著硕果累累,《德江傩堂戏》《记忆歌谣》等20余部书籍系统梳理文化遗产;原创歌曲传唱不息,《爱在德江》《火舞龙祥》等旋律唱响黔东大地。2024年底启动的“德江音乐时光”活动,以零门槛、全民参与的宗旨,吸引省内外上千名音乐爱好者参赛,成为展示德江文化魅力的新窗口。

元宵舞龙。
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德江的印记清晰而深刻。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元代龙泉坪长官司遗址见证了古代行政建制的变迁,明代进士田秋的“黔中砥柱”石刻留存至今,其恳请开闱兴科举、举教办学育人才的功绩,为德江奠定了深厚的文教根基。红色文化更是德江的精神瑰宝,1934年召开的枫香溪会议,纠正“左”倾路线错误,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为红军会师奠定基础。如今的枫香溪会议会址已成为国家3A级红色旅游景区,2022年以来承接各级党组织现场教学3627批次,15000余人次在此接受红色洗礼。
民族文化与非遗则为德江增添了独特魅力。土家族摆手舞、苗族银饰制作技艺等民俗风情浓郁,而傩堂戏与土家炸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德江傩堂戏现存131坛,掌坛师131人,古老面具近1500面,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德江也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德江傩戏之乡”。土家炸龙习俗于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每年元宵节,袒胸露臂的舞龙者高举火龙前行,市民点燃鞭炮烟花狂轰滥炸,场面震撼,寄托着风调雨顺的美好祈愿。此外,被誉为“皇后石”的乌江奇石让德江荣获“中国观赏石之乡”称号,为乌江文化增添了自然之美。

元宵节摆手舞表演。

在亮眼的成绩背后,德江县文化发展也面临着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德江县人大常委会的调研精准指出,德江文化还有诸多痛点“刺痛”文之魂,仍有不少差距亟待奋起直追,这些问题如同绊脚石,阻碍了文化资源向发展优势的转化。
文化发展氛围不浓,重建轻涵问题突出。资金投入多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文物保护,在文化内涵研究、队伍培育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文化发展形势单一,处于“散打”状态。文化宣传体系薄弱,融媒体专业人才匮乏,宣传局限于小圈子,多数本地人对傩堂戏、土家哭嫁等本土文化的历史渊源知之甚少,外地人更是了解寥寥。即便“德江音乐时光”反响良好,也尚未形成市场化长效机制。

保存完好的土家围鼓、唢啰等非物质文化。
体制机制的滞后同样制约发展。文化部门统筹谋划不足,缺乏跨部门协同合作,工作多为“点题式”“任务式”;激励机制缺失,文艺创作激情不高,精品力作寥寥;市场化程度低,投融资渠道不畅,如德江傩文化博物馆因融资困难运转艰难。文化品牌塑造乏力,枫香溪会议会址、龙泉坪思州遗址等优质资源未能形成全国性品牌,100多处人文古建筑分散孤立,无法形成集群效应,“东游梵净山,西游洋山河”的宣传口号未能有效吸引游客。
非遗传承陷入困境,保护体系亟待健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严重,沙溪乡万坝花灯、堰塘乡露清高台戏等从业者多为70岁左右老人,后继乏人;傩戏从业者收入不稳定,公益性演出每人每日仅100元补助,从业人数锐减,部分陈列馆因无人管理常年关闭。与此同时,文化经费保障不力,安化文庙靠挤占其他经费维持运转,《德江文艺》因经费短缺停刊;部分历史遗迹修缮后闲置,扶阳古城遗址、泉口田氏民宅等未能有效开发,董家水井宋代石龟蚨石刻甚至被居民建房圈占。

扶阳古城一景。
公共文化建设与人才队伍也存在明显短板。2017年启动的“五馆两中心”项目长期停工,成为“烂尾工程”;基层文化设施管理混乱,村级文化广场被挪作他用,图书室图书破损遗失严重。文旅融合深度不足,炸龙所需龙灯、烟花爆竹多来自外地,文创产品设计粗糙,产业链条断裂;文化专业人才匮乏,乡镇文化干部多为兼职,文联所属11家协会缺乏固定场所和经费,1000余名文艺人才难以形成合力。

直面发展困境,德江县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构建“五大体系”、出好“五大实招”、落实“五项措施”,一套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应运而生,为文化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傩戏表演。
构建“五大体系”筑牢发展根基。在宣传体系上,聚焦短视频传播,引进新媒体专业人才,建立激励机制与反馈机制,让德江文化通过网络走向更广天地;在激励机制上,设立文艺创作专项基金,鼓励精品力作与电视剧本创作,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在非遗传承上,制定历史遗产开发方案,通过文旅融合实现活化利用,同时开展非遗培训、进校园等活动,利用直播、短视频等现代手段培养年轻传承人;在公共服务上,成立工作专班推进“五馆两中心”建设,盘活闲置项目,健全基层文化设施管理制度;在产业链条上,围绕舞龙炸龙等特色文化,引进相关企业,打造文化街区,开发优质文创产品,深化文旅融合。
出好“五大实招”激活内生动力。组建德江文化传媒集团,按市场化原则盘活文旅资源,做强文化产业;规划建设文化森林公园与玉溪河十里文化长廊,将人文元素融入城市景观,让文化走进生活;推进数字文化建设,升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搭建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启动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全面挖掘整理德江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分片区打造特色文化集群,城南建“傩文化城”,城中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城北筑“龙文化城”,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地标。

元宵舞龙。
落实“五项措施”铸牢发展之魂。将文化强县纳入全县发展战略,制定实施意见与专项规划;全面梳理历史文献资料,收集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延续文化根脉;深化考古研究,重点挖掘龙泉坪长官司史料,力争将德江有记载的历史向前推进一百年;举办书法展、摄影展等系列文化活动,收集整理精品歌曲、美文、故事,展示德江文化成果;强化人才引育,通过培训提升现有人才素质,出台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为乡镇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为文艺协会提供场地与经费保障。
在枫香溪社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已初见成效,通过打造红色文化教育服务中心、组建“红色讲师团”、培养本土讲解员等举措,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正是德江文化振兴的生动缩影,从红色文化到非遗传承,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下到线上,德江正以坚定的步伐,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枫香溪会议永放光芒。
乌江潮涌,奔腾不息;文脉传承,薪火不灭。德江这片浸润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土地,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洋溢着创新的活力。面对挑战,德江直面问题、精准施策;展望未来,德江必将以文化为翼,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相信随着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德江的文化魅力将持续彰显,文化赋能的成效将不断凸显,一幅文化繁荣、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张运典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