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惊艳村晚舞台 ——从松桃村晚苗族服饰看松桃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2025/07/08    来源:梵净云天客户端     点击:325   

金丝皇菊,健康美味;自酿农家酒,绵柔顺滑;大兴猕猴桃,云海深处自然熟,果肉翡翠透亮……7月5日晚,桃桃村晚·村村PK赛迎来第12期,松桃大兴街道的80多名群众身着苗族服装、携农产品登上T台,制作精美的苗绣、流光溢彩的银饰,瞬间吸引全场目光,折射出松桃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

流光溢彩的银饰 谢慧芳 摄

居于武陵山脉腹地的松桃,凝聚万千年光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苗绣被誉为苗族“穿在身上的史书,披在肩上的图腾”,以绣在服饰上的符号和图案,传承对自然万物、宇宙法则、生命规律和族群历史的认知,承载着深厚的苗族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当缝纫机走进群众生活,会松桃苗绣的人越来越少,老祖宗留下的老手艺面临失传危机。如何让老手艺有新盼头?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2至2008年,她走进100余个苗族村寨、走访苗绣民间艺人近百人,先后抢救性保护刺绣老物件300多件。

村晚舞台上的苗族服装 谢慧芳 摄

使用才是最好的传承与保护。2008年12月,石丽平创立了松桃梵净山苗族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以松桃苗绣为主包括挑花、滚绣、印花等近20种技艺,并成功打入市场。比如,2009年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松桃苗绣”的刺绣和银饰引人注目,获得上海世博会的订单;2010年“松桃苗绣”荣获“多彩贵州十大特产”荣誉称号;2010年,“松桃苗绣”被中国品牌质量管理评价中心认定为“中国消费者满意名特优品牌”……

创新“一人一工坊”就业模式,让群众居家就业。让易地搬迁群众学会手艺,居家灵活就业,增加经济收入。该公司团队在多个搬迁安置点开办了130余期培训班,培训了6733人次,探索农村妇女不出家门就能创业与就业的新路子,实行“计件为主+效益+产品提成”的薪酬模式。

松桃梵净山苗族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还融入“一企扶一村”计划,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完善染布、刺绣、销售产业链,探索“苗绣+苗药”的绿色发展之路。该公司在松桃长兴堡镇白果村发展400亩中药材基地,每年仅土地流转费就达16万元,助力乡村振兴

村晚舞台上的苗族服饰与服饰上的苗绣 谢慧芳 摄

为了苗绣能够更好地传承,松桃职校依托东莞市虎门镇“中国服装名城”的产业资源,与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共建“四中心两室一基地”产教融合平台,涵盖苗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培中心、服饰品研创中心、制版中心、制作中心及摄影室、影像剪辑室、直播基地,全面打通设计、生产、销售全链条。该平台每年培养300余名高素质技能人才,学生通过“产、学、研、销”一体化实践,累计创作苗绣时装作品25个系列近300件,部分作品斩获省级赛事大奖,并亮相第26届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T台,展现民族文化与现代美学的交融。

2024年12月,东莞赴松桃支教老师助力松桃职校吴仙花老师成功获批“贵州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促进了苗绣技艺的系统化教学和产业化发展。学生们设计的苗绣饰品通过网络直播,销售至全国各地,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松桃创新开发旅游工艺品,生产有地方特色的苗绣、银饰产品,建设松桃民族文化街,布局苗绣和银饰企业集中生产,实现苗绣与银饰共同发展。在铜仁市中南门文化旅游区、松桃苗王城景区打造松桃苗绣馆,并通过“线上”渠道,让松桃文化产品走得越远。松桃“贵银庄”老板龙松搭上网络经济“快车”后,银饰品每月在线上的平均销售额达4万元。

近年来,松桃以“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为理念,不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技能培训,并创新苗绣传承、强化品牌塑造、带动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85人,培育苗绣、银饰企业(作坊)近30家,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松桃苗绣”成功申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苗绣为代表的文化产品畅销国内外。(郭进)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谢俞

    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