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产业协作、文化交融等多维度协同发力,不断深挖精神文化内涵,推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在民生改善、民心凝聚与民族团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农民收入显著提升,各族群众携手迈向幸福生活。
下午5点,丹都街道旺家社区集市热闹非凡。120余个流动摊位沿着道路两旁整齐排列,蔬菜、熟食、小吃琳琅满目,吸引着过往群众驻足选购,现场人头攒动,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
居民彭勇花来自思南,搬迁至此的她在集市卖菜,“一天能有两三百的毛收入,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居民吴自珍也感慨道:“旺家集市给年轻人和老年人都提供了创业机会,大家关系融洽,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旺家社区的1.8万余名居民,分别来自思南、印江、石阡等地,涵盖汉、苗、侗、土家等多个民族。曾经,他们居住条件简陋,基础设施落后。如今,社区内高楼林立,就业增收机会较多,学校、医疗设施完备。
旺家社区党委副书记文耀介绍:“为了让大家‘住在一起、融在一起’,2021年,社区投入200万元资金用于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并充分利用文化节日组织开展活动,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今年来,社区已开展民族团结活动20余次。”
旺家广场上,醒目的民族团结进步立体雕塑,不仅美化了环境,更传递着温暖的团结力量。傍晚7点,广场舞音乐准时响起,各族居民齐聚广场,昔日“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如今已被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取代。
“在这里不仅有就业机会,晚上还能和大家一起锻炼身体、跳广场舞,大家就像一家人,不分彼此,都是旺家人!”社区居民杨兰开心地说。
从山区到社区,变的是居住环境,不变的是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之花在新家园绚烂绽放。2023年,旺家社区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称号。
同样获此殊荣的高楼坪侗族乡,也在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行。走进大树林村肉牛养殖基地,工人们正忙着清理牛舍、给牛喂水。这里主要养殖西门塔尔牛,最大承载量可达400头。基地采用“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养殖模式,通过“7355”多元投入机制,实现了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农户三方共赢。
“今年以来,我们共售出400头肉牛,销售额达500万余元,接下来我们还计划采购300至400头肉牛养殖。”基地负责人张文杰介绍道。
2024年,大树林村肉牛销售额达568万元,村集体纯收益16万元,带动周边20余人就业。工人刘昌告说:“在这里上班,每月有4000多元工资,离家近还能照顾父母,特别好。”
高楼坪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群众为主体,创新“党建+民族团结”工作模式,构建“党委+村(社区)党支部+党员小组+村民小组”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将党组织触角延伸至村居末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绘就一幅各族群众共治、共富、共融的生动图景。
“目前,我们乡共有肉牛养殖龙头企业2家,家庭农场10家,散户养殖308人。以‘种植+出租’模式流转400余亩,发展精品果蔬种植产业,群众实现‘租金+薪金’双增收,稳定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高楼坪乡组宣统委员张逸凯介绍,除此之外,朱砂产业园、东奇电器、瑞昌飞等企业也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为各民族群众致富增收提供强力支撑。
在万山,产业协作夯实发展根基,文化交融凝聚团结力量,民生改善提升幸福指数。从“搬得出”到“稳得住”,从“能发展”到“共致富”,这片土地上的生动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了最生动的篇章,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描绘出一幅和谐美好的发展画卷。(刘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