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走进万山区黄道乡净沃生态农业科技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与传送带运转声交织成绿色发展的乐章。发酵槽内翻抛机正将畜禽粪便与秸秆碎料充分混合,不远处,智能包装线将黑褐色的有机肥分装成袋。
“2023年底投产以来,已经生产了3000吨有机肥,产值有300多万元,目前市场供不应求,我们还想把产能扩上去。”贵州净沃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建忠一边查看现场生产情况,一边向记者介绍。
“变废为宝,粪肥还田”,正是万山区黄道乡破解畜禽养殖污染与农业提质增效双重课题的生动实践。面对年出栏4万头生猪产生的粪污治理压力,黄道乡创新构建“政企农一体”协同机制,通过引进企业落户,投入财政衔接资金600万元和吸纳社会资本1200万元,建成年产能10万吨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
黄道乡政府乡长袁渊给我们算了一笔生态账:“过去养殖场与种植基地‘各扫门前雪’,如今通过集中处理,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提升了乡里农特产品的品质。”
袁乡长向我们介绍,成立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后,通过积极引导养殖户、种植户和企业,把全乡4万头生猪、14000亩香柚、6500亩油茶和1800亩大棚蔬菜整合起来,每年处理粪污4万吨,除了为全乡果园输送有机肥近1000吨,剩余2000吨有机肥销往全省各地。
黄道乡白屋场村集体经济的猪舍里养着2000头猪,怎么处理猪粪成为困扰他们许久的难题。乡里实施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后,这个难题便迎刃而解。
“以前,养殖场产生的粪污都是我们自己联系附近的农户还田还土,自行处理比较麻烦,处理不好还容易污染环境,乡里建了粪污集中处理厂后,我们拉过去集中处理,省了不少事。”这让黄道乡白屋场村村委委员刘沅管理养猪场更轻松了。
从白屋场的养殖场出来,来到黄道万亩香柚丹阳村种植基地,满载有机肥的运输车穿梭在绿意盎然的果园间。技术员杨勇军抓起一把细腻的有机肥笑道:“‘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可是我们的‘黑黄金’!去年施用后柚子甜度提升了,果面更光滑。”每年到了香柚树管护时间,杨勇军就蹲守在基地里,手把手指导工人进行果树管理,拔草、施肥、放置粘虫板……现场忙碌而有序。
“我们使用这个有机肥后,每亩地可以减少100公斤化肥使用量,我们现在这个基地有300多亩,每年就可以减少60000斤化肥使用量,生产成本降低了不少,有机肥还可以保护土壤,使根系发达,促进果实品质的提高、糖度的提高。”杨勇军一脸满足地说。
为了保障这个绿色循环体系高效运转,黄道乡创新的“专兼代一体”服务机制。在项目专班的作战图上,标注着专班破解的一个个难题:从5公里产业路扩宽到50亩用地流转,从高压线路架设到厂房建设,黄道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海平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为企业解决的问题。“现在全乡16家养殖场全部建档管理,我们既是监督员又是服务员”。
行走在黄道乡山水间,曾经困扰村民的养殖异味变成了沁人心脾的蔬果清香。在贵州净沃生态科技公司的分红册上,31.7万元的分红让村民们笑逐颜开。
黄道乡政府乡长袁渊说:“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大幅提升了种植养殖业的效益,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和生态环保衔接问题,实现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目标。下一步,乡里将继续加大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争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在解决畜禽粪污“出路”问题的同时,黄道乡把粪污资源化利用同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持续在人居环境整治上下足“绣花”功夫,着力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常态化、长效化,绘就乡村振兴靓丽底色。(郭刚 艾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