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城市 建设美好家园|文明为笔 ,描绘印江幸福新画卷
2025/03/04    来源:     点击:476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2024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紧扣“文明创建为民、惠民、靠民”的理念,在巩固提升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道路上大步迈进,从基础设施完善、基层治理创新、文明风尚培育等多维度发力,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素养显著提升,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为全县人民交出一份既有“厚度”又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基础设施升级,夯实文明根基

印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11万余元,在G352国道印江二号桥至司法路口段安装218盏9米高路灯,覆盖5.5公里路段,让市民夜间出行更加安全。

微信图片_20250304103346.png

“现在出门到处都是亮堂堂的,晚上出门散步既方便又安全!”市民赵宇笑着说道。

  针对老旧小区、学校周边停车难问题,印江新增机动车位近2000个、摩托车位8000余个,并优化政务服务中心停车服务,免费停车时长由原来1小时延长至2小时。同时,通过增设隔离护栏、完善交通标线、整治违停酒驾等措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市民田雪感慨:“以前到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常常担心停车的问题,现在有2个小时免费时间,办事停车不再难!”

微信图片_20250304103359.png

  为扮靓城市容颜,提升宜居品质,印江完成1.2万平方米破损路面修复、120余处无障碍设施改造,投放1580套垃圾桶,推行垃圾“直收直运”新模式,实现日产日清。东郊河滨公园等公共空间经过改造焕然一新。市民王玉梅说:“现在晨跑,环境变美了,市民生活更舒心了!”

创新治理模式,激发文明活力

印江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实行网格化管理,将城区划分为100个责任网格,建立县领导包保、部门牵头、单位联动的工作机制。通过志愿清扫、问题清单销号等方式,对老旧小区、农贸市场等薄弱区域进行全覆盖管理。家住教师新村垃圾中转站附近的居民杨艳称赞道:“每天都能看到环卫工人及时清理垃圾,现在小区每条巷子都干净,在小区散步心情舒畅,住在这儿感觉很幸福!”

微信图片_20250304103412.png

“院坝会”是倾听民意、解决民忧的重要平台。在龙津街道长坡、城北、甲山等社区,通过召开“院坝会”,邀请居民畅谈社区变化,提出建议,职能部门现场答疑解惑,并发放宣传单。龙津街道居民吴晶晶说:“通过大家持续努力,文明行为正在逐渐养成,乱丢乱倒的现象很少了,大家都在争做文明人!”

此外,新寨、沙子坡、洋溪等乡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积分超市”,推行“义务劳动换积分、积分兑实物”机制,引导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同时,修订《村规民约》,评选“文明农户”“五好家庭”,推动乡风从“被动约束”转向“主动践行”。

宣传引导渗透,厚植文明基因

公益广告是传递文明的“小窗口”。印江在公园、广场、道路护栏设置1300余幅公益广告,内容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礼仪等主题,让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明熏陶。在东郊河滨公园散步的市民张露表示:“公园里这些精美的标语,时刻都提醒我们要做文明印江人。”

微信图片_20250304103426.png

线上线下联动,营造全民共创氛围。县融媒体中心开设“文明创建进行时”“创建文明城市 建设美好家园”“曝光台”等专栏,刊发稿件200余条。线下利用公交站台、LED屏滚动宣传,组织志愿者开展文明劝导,让文明创建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文化浸润,擦亮文明底色。印江举办“移风易俗助推乡风文明”主题宣传活动9次,开展特色文化活动6场,发放倡议书3200余份。节俭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文明新风成为城乡主流。

城乡融合发展,拓展文明内涵

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印江文明创建的重要举措。洋溪镇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生态茶、“洋溪贡米”等产业,带动170户农户增收70万元。同时,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巩固“国家卫生乡镇”成果,推广“积分超市”“文明倡议”等治理模式,实现产业与文明双提升。

微信图片_20250304103450.png

新寨镇以“实、治、德、传”四字诀推进文明创建:压实“一把手”责任,整治占道经营、农房风貌;以德治引导村民修订《村规民约》;通过党员带头、院坝会宣讲,传播文明理念,塑造“路成网、户相通”的宜居乡村。

2024年以来,印江自治县以“绣花功夫”推进文明创建,让城市既有光鲜的“面子”,更有民生幸福的“里子”。下一步,该县将持续深化网格化治理,拓展文明实践载体,推动文明与产业深度融合,让文明成为城市最耀眼的底色,为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持久动力。(任光勇 王洋)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谢俞

    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