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万山区聚焦基层治理中难点堵点问题,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社区队伍、派驻队伍、网格队伍、志愿队伍“五支队伍”,构建起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
建强基层党组织,提升基层治理“领航力”
建立党建联系制度。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别联系1个街道、1个社区和1个网格,区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和其他区委常委、政府领导班子分别联系1个社区和1个网格,区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分别联系1个社区和1个网格,每年到联系点实地调研指导3次以上,帮助解决2个以上实际问题。
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取消街道承担的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工作任务,推动街道党工委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发挥统筹协调各方、领导基层治理作用。
建立街道社区、单位和行业党建互联互动机制,建立沟通协商和议事制度,开展在职党员“双报到”活动,推动党员常态化参加社区基层治理,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
建强社区队伍,提升基层治理“牵引力”
综合考虑社区规模、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居民构成、辖区单位数量及特定人群服务对象等因素,结合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将115名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协调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人员选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建立薪酬等级序列改革,同时打通成长晋升渠道,面向村(社区)干部进行事业单位招考等,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实施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分级分岗开展全覆盖培训,鼓励考取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进行学历提升,对持有“社工证”的每月增加100—300元职业资格津贴,获得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每月增加100—500元学历津贴,切实提升履职尽责水平。
建强派驻队伍,提升基层治理“驱动力”
按照“分类覆盖选派、规范程序选派、按需精准选派”原则,坚持定村、定人、定标、定责,在全区8个安置点社区选派8名驻村第一书记、16名驻村干部,做到人地相宜、人岗相适。
定期下发工作清单,由街道党工委同步调度指导、督促检查,对作风漂浮的驻村干部严肃问责,同步追究街道和派出单位的监管责任,严格落实“三级同抓”责任。
开展“四个划转”,将驻村干部党组织关系、工资关系、管理、考核划转到帮扶社区或帮扶社区所在街道,采取述职评议、满意度测评、查看资料等方式对驻村干部进行半年考核和年终考核,考核结果存入个人档案,作为选拔任用、晋升职级、交流使用和调整撤换等重要依据。
注重在驻村帮扶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对表现优秀的驻村干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严格落实驻村工作经费、生活补助、人身意外保险、谈心谈话等关心关爱措施,做到日常生活关心、重要节日关怀、关键时刻关爱。
2022年以来,该区派出单位到村指导工作1800余次,协调项目71个,解决资金406.8万元。
建强网格队伍,提升基层治理“支撑力”
将基层党建、社区服务、综治维稳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联系户(十联户)”五级组织架构,形成人在网中走、事在人中办、网格全覆盖、一网管全部的社区治理新常态。
创新探索“社区管家”帮扶模式,从热心社区工作、具有一定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搬迁群众中配选1名社区管家。明确职责,做好问题摸排、矛盾调解、安全排查、居民发动、志愿服务等工作,对新任职网格长颁发聘书,鼓励主动“亮身份”,扩大群体知晓度,对工作表现优秀的选树“最美网格长”,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有效激发干事积极性。
建强志愿队伍,提升基层治理“服务力”
成立以区委书记为志愿服务总队长的志愿服务总队,下设5支志愿服务队,同时成立由区直相关部门牵头负责的19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各街道成立党工委书记、社区支部书记任支队长的志愿服务支队,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生动局面。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创新探索服务群众新方法,通过召开院坝会等形式,做到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评。
紧扣基层群众需求,线上依托“仁义万山”微信小程序,实现“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志愿服务模式;线下构建办实事联结机制,实行“网格发现、社区吹哨、部门报到”,逐级化解、逐一落实。
开办积分超市,鼓励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好人好事评比、选树典型推荐获得相应积分,实行等价商品兑换或冲抵物业费,让群众有了参与基层治理平台,激活基层治理大效能。(喻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