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人们,这袋生态花生是农家肥灌溉、自然生长,这把手工红薯粉无添加、耐煮筋道,都是咱们思林乡的良心好物!”近日,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思林乡白鹭湖畔直播间里,县人大代表、村干部陈玉兰正对着镜头热情推介。四场直播累计吸引超10万人次观看,销售额突破78万元,让大山里的“土宝贝”成功搭上电商快车,也让这位基层人大代表的为民情怀通过屏幕传递到千家万户。
摸实情:田间寻货解民忧
“优质农产品藏在深山,丰收了却愁销路”,这是陈玉兰担任村干部和人大代表以来最牵挂的事。思林乡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但销路不畅,农家本地花生、土家腊肉、野生羊肚菌等特色农产品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看着村民们守着好货难增收,陈玉兰暗下决心要打通销售梗阻。

随着农村电商兴起,“手机变农具、直播变农活”的新模式让她看到希望。为摸清村里的优质货源,乡党委挂职副书记付一玻牵头组建质量选品小组,带领陈玉兰等工作人员用一个月时间走遍全村3000余户农户,实地考察种植养殖基地。从花生的生长周期到腊肉的腌制工艺,从野生羊肚菌的采摘标准到红薯粉的制作流程,陈玉兰逐一记录、严格筛选,最终敲定15余种核心产品。“人大代表带货,带的是责任,卖的是信誉,每一件产品都得经得起检验。”陈玉兰带着选品小组通过反复试吃、比对,建立起“农户自检+陈玉兰终选”的双重质量把关方式,为直播带货筑牢根基。
练本领:从零学起搭平台
“一开始连镜头都不敢看,更别说介绍产品了”,回忆初次尝试直播,陈玉兰坦言充满挑战。没有专业设备,她自掏腰包购置手机支架、补光灯;不懂直播话术,她熬夜观看助农直播案例,记下满满一本笔记;缺乏运营经验,乡党委挂职副书记付一玻带领陈玉兰去德江学习,请教短视频剪辑、粉丝互动、订单处理等技巧。

为让直播间更有乡土味,陈玉兰将前期入户选品全过程拍摄成视频,让网友直观看到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和制作过程。她还在直播中,邀请有种植、制作经验的村民当“特邀嘉宾”,分享农产品背后的故事。针对物流难题,她多方对接快递公司,协商降低运费成本,建立“坏果包赔、24小时响应”的售后机制;为贴合网友需求,制作简易便携的包装,标注产品溯源信息,让消费者买得放心。从脚本撰写到流程衔接,从产品陈列到互动答疑,陈玉兰反复演练,逐渐从“直播小白”成长为“带货能手”。
聚合力:四场直播创佳绩
“家人们看这野生羊肚菌,色泽鲜亮、大小匀称,蒸着吃、炒着吃都香!”第四场直播中,陈玉兰身着朴素衣装,用朴实的贵州方言与客家方言介绍产品,村民们相继在镜头前现场展示红薯粉制作、花生剥壳等过程,真实的场景、真挚的态度打动了不少网友。直播间里,网友们纷纷留言下单,订单量不断攀升,不到5小时,这场直播销售额就突破33万元。

初战告捷,让陈玉兰和村民们备受鼓舞。第二场直播中,她创新加入“产品试吃+互动答疑”环节,邀请返乡创业青年协助控场,直播间观看人数翻倍;第三场直播聚焦“助农惠民”主题,推出组合套餐、限时优惠,联动周边村寨共享直播资源,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进来。四场直播下来,累计成交订单2万余笔,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800余户农户直接受益,其中脱贫户占比达38.4%。“以前自家种的花生只能在周边集市卖,现在一场直播就卖了5000多斤,收入比往年多了一倍!”村民韩世芬拿到刚到账的收入,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的思林乡,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到电商销售中,从首次直播的摸索尝试,到第四次的娴熟运转,电商助农模式日益成熟。“直播带货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陈玉兰说,她将继续当好“桥梁纽带”,让更多深山好物走出大山,让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用实际行动诠释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思林乡也用实践证明,数字技术是破解山区农产品“产销脱节”的有效路径。(蒲雲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