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下两代人的“逃离”与“归来”
2025/11/25    来源:梵净云天     点击:459   

11月18日,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的梵行奇源民宿,老板石兵权与儿子石林峰正忙着为40多名游客张罗长桌宴。石兵权说:“这两年生意红红火火,在外打拼多年的儿子也回家帮忙了。”

1.png

2014年,眼见梵净山旅游兴起,在外打工的石兵权带着积蓄返乡,利用自家房屋开办农家乐。随着梵净山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游客越来越多,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但儿子石林峰大学毕业后,宁愿去工地“搬砖”也不愿回家帮忙打理生意。

1993年出生的石林峰,从小居住在梵净山脚下。他坦言:“十几年前我们家这里路不通,全是杂草和荒地,逃离这山隔水阻的大山是从小的愿望。”

高中毕业后,石林峰去江西读职校,毕业后去了石阡的工地上干了三年监理,后又回江口在县里做了两年的房地产销售和两年的餐饮店老板......尽管这些年各种“折腾”,他也从未有过要回家来“接手父业”的想法。

11.png

“开办农家乐正需要人手,儿子却怎么说都不肯回来。”石兵权笑着说,“其实我曾经也有相同的想法。”1990年,刚满20岁的石兵权背着行囊孤身一人去外省打拼:广东进过厂、福建搬过砖、云南开过店......这一漂泊就是20多年。

眼见梵净山旅游兴起,周边村寨涌现许多农家乐,让石兵权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愈加深刻。他说:“我家背靠梵净山这座‘金山’,发展乡村旅游必定大有前途。”

在开办农家乐的同时,石兵权还不断琢磨挣钱的新门道。他率先带领村民在景区为游客提供拍照服务,备受游客欢迎,带动30多名村民从农民变为“摄影师”,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特别是近几年,铜仁市不断做强梵山净下的乡村旅游文章,形成山顶赏景、山下养心的旅游发展格局。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看到家乡旅游发展的良好势头,纷纷选择返乡创业。他们利用自家房屋改造民宿,或是新建特色民宿,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住宿选择,石兵权也不例外。

“农家乐改民宿,资金投入是大头,由于我们一直秉持绿色理念经营,得到了一笔贷款,缓解了资金压力。”石兵权说,这笔贷款就像一场及时雨,让他能够顺利对农家乐进行升级改造。

2023年,江口县推出“梵净生态账户”,企业和个人可凭借“生态贡献”换取“生态积分”,换取银行的优惠贷款。石兵权利用积攒的积分获得银行80万元贷款支持,把自家的农家乐提质改造为精品民宿。

1111.png

眼见曾经困于深山的家园,如今在政策扶持下迎来发展的大好良机,过去一心想要逃离大山的石林峰也回到老家,凭借一道拿手菜“天麻炖土鸡”,成为父亲民宿里的掌勺大厨。

“现在除了提供餐饮,还有住宿、烧烤、篝火晚会等服务,去年民宿正式营业以来,游客量比以前增加,上半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营业额超50万元。”石兵权说。

【记者手记】

当家乡的山路通了、产业兴了、日子火了,又有几人愿意背井离乡?梵净山下的石兵权父子,用30余年的人生轨迹,写下了最生动的回答。

他们见证着梵净山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亲历着村民从“向外闯”求生存到“留乡热”谋发展的转变,更见证着“山上热 山下冷”的旧格局正在瓦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在此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十年前,梵净山的青山绿水,是困住世代村民的 “枷锁”。那时的梵净山,“山上”是零星游客登高望远的风景,“山下”是村民守着贫瘠土地的无奈,“山上热 山下冷” 的鸿沟,让绿水青山难成富民资本。

时代的转折,始于对生态价值的深刻认知。随着梵净山获评世界自然遗产,铜仁市精准擘画“山顶赏奇景、山下养身心”的旅游发展蓝图,一场打破格局、激活山下的变革悄然发生。

如今的梵净山下,“留乡热”取代了“向外闯”,“山下热”补齐了“山上火”。曾经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或改造老宅做特色民宿,或依托生态资源开发康养休闲等业态,多样化的旅游供给让游客“上得去、留得下、玩得欢”。

青山为证,岁月为鉴。梵净山下的变迁,不仅是一个村庄的致富故事,更是乡村振兴的缩影。当“山上热”与“山下热”形成良性互动,当“向外闯”变成“留乡热”,当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乡村就有了人气、有了活力、有了希望。而这股热腾腾的发展势头,必将在更多绿水青山间蔓延,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实现致富梦想,让乡村振兴的画卷越绘越美。

万芬


     | 铜仁市文明办

     | 齐敏

     | 谢俞

    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