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区共建!印江搬迁群众稳岗安居
2025/11/14    来源:梵净云天客户端     点击:313   

“以前在老家,种地靠天吃饭,一年到头也剩不下几个钱,想找份离家近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现在好了,家就在安置区,上班的工厂步行十分钟就到,一个月能挣四千多块,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说起如今的生活,印江自治县兴民安置点搬迁群众任翠芬脸上满是笑容。

印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兴民社区全貌
任翠芬的生活变迁,正是印江自治县创新探索安置区与产业园区“两区共建”模式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作为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县,印江自治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逐步能致富”的核心目标,通过资源整合、政策联动、服务优化,破解了搬迁群众就业难、融入慢、增收不稳等问题,让万千搬迁群众在新家园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两区共建”模式夯实民生幸福根基


“十三五”期间,印江自治县累计搬迁7098户31382人,其中县内建成9个安置点,搬迁4013户17882人,仅兴民安置点就集中安置1918户8679人。“搬迁群众最关心的就是就业问题,没有稳定的工作,‘稳得住’就无从谈起。”印江自治县生态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石玉表示,经过深入调研,印江确定“以安置区为生活载体、后续扶持生产车间为就业支撑”的思路,推动“居住+就业”的空间融合、“政策+服务”的资源整合、“产业+民生”的效益聚合,力求实现“三个确保”—— 确保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确保安置区群众增收稳定、确保搬迁群众“新市民”身份认同感显著提升。
在此背景下,印江“两区共建”模式应运而生,以“资金保障、空间布局、企业培育、服务配套”为四大支柱,推动“两区共建”从规划落地到高效运转,形成了全链条、闭环式工作机制。


 “两区共建”激活发展动能


“我们以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资金为核心,整合了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地方专项债券等多种资金。”印江自治县生态移民局安置服务中心主任杨宗华介绍,截至目前,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就业创业“孵化园”项目累计到位资金11429万元,其中地方专项债券9000万元、衔接资金1241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950万元、其他资金239万元。
按照“生产优先、配套跟进”原则,将80%以上资金用于生产车间主体建设,剩余资金投入水、电、路网等配套设施。
印江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就业创业“孵化园”全貌
此外,印江坚持“产业园区围着安置区建”原则,在选址上聚焦“就近”原则,将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就业创业“孵化园”项目布局在最大安置点——兴民安置点南侧,距县城其他6个安置点均不超过1公里。同时,园区紧邻外环路4车道和国储加油站,距离杭瑞高速东出口仅3公里、西出口5公里,既方便群众步行或短距离通勤,又降低了企业运输成本。
当前,该园区可容纳12家以上企业入驻,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精准匹配全县8471名搬迁劳动力就业需求。
“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只能回一次家,孩子都快不跟我亲了。现在在孵化园的玩具厂上班,离家近,每天下班都能陪孩子写作业,感觉生活特别踏实。”马琴亚的经历,道出了许多搬迁群众的心声。
“当初选择入驻‘孵化园’,不仅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大,让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印江银泰玩具厂负责人张维桃说。
玩具厂员工正在工作中
为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同时保障企业长期稳定经营,印江采取“减免租金+精准服务”双轮驱动的方式。在租金减免方面,制定了与就业、税收挂钩的租金奖励政策:企业第一年若每100㎡缴纳税金 1.5万元以上或吸纳8人以上就业,可享受100%租金减免;第二年、第三年按相同标准分别享受60%、40%租金减免,未达标的企业也可根据就业、税收贡献享受相关减免政策。
张维桃在指导员工
“这个租金减免政策对我们帮助很大,能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让我们有更多资金投入生产和扩大规模。”张维桃笑道,玩具厂于2024年6月入驻,长期带动200余人就业,其中搬迁群众占50%以上,享受了租金减免政策。今年,企业接到了200多万的订单,发展态势良好,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吸纳更多群众就业。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印江建立了“企业入驻-生产运营-就业对接”全流程服务机制。企业入驻前,由移民局负责水、电上户;在就业对接上,联合社区开展“点对点”招工,优先推荐搬迁群众。“政府的服务特别贴心,从我们入驻到生产,全程都有专人对接,遇到问题能及时解决,让我们能安心搞生产。”“孵化园”翔云服装厂负责人任廷慧说。


家门口就业赋能基层治理
以“就业服务+社区治理”为抓手,推动生产车间与安置区深度协同,促进搬迁群众“稳就业”与“快融入”同步实现。印江围绕生产车间岗位需求,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今年,印江争取衔接资金20万元,采取“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施培”导向,针对制衣、制鞋等岗位开展培训3期140人,培训后“点对点”输送至入驻企业。同时,印江还开发公益性岗位109个,优先安置弱劳动力、半劳动力,保障“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截至目前,县内有搬迁劳动力8856人,已就业8471人,就业率95.65%,稳步实现了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
“通过参加县里组织的制衣技能培训,我掌握了制衣技术,顺利进入园区的制衣厂上班,现在每月工资能拿到3800元左右。”兴民安置区搬迁群众杨芳说,培训不仅让她学到了技能,还帮她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制衣厂员工正在工作中
同时,印江还开发公益性岗位109个,优先安置弱劳动力、半劳动力,保障“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截至目前,县内有搬迁劳动力8856人,已就业8471人,就业率95.65%,稳步实现了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
在社区治理方面,印江创新将生产车间就业与社区治理结合,通过“积分制”激励搬迁群众参与社区活动,探索“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网格化+搬迁户”的物业管理新模式,以“六措施”精细化推进安置点物业自管。2024年,安置区物业费收缴率达94%以上,有效引导搬迁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
“以前在农村,大家互相都认识,搬到安置区后,一开始感觉很陌生。通过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认识了很多邻居,现在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安置区搬迁群众刘大爷说。
通过在安置区开展“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等活动,增强了搬迁群众身份认同感与社区归属感,丰富了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搬迁群众加快融入。
 “下一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持续深化‘两区共建’,让更多搬迁群众受益。”石玉表示,接下来,印江将围绕扩规模、提质量、强服务三方面,建立“企业-社区-部门”三方联动机制,定期解决企业用工、群众就业问题,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
如今,行走在印江的各个安置区和产业园区,处处能感受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两区共建”模式正持续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注入动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让更多搬迁群众在新家园实现从“住有所居”到“安居乐业”的美好跨越。(蔡茜

     | 铜仁市文明办

     | 齐敏

     | 谢俞

    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