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区立足少数民族文化与地域特色优势,将非遗传承与校园教育深度融合,让原本藏于民俗中的非遗技艺走进课堂、融入日常,既让学习内容“接地气”“有灵气”,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为学生全面成长注入深厚文化动能。

侗族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鼟锣寄托着人民庆祝丰收、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景。作为“侗族鼟锣艺术之乡”,黄道乡早已把鼟锣文化融入到群众的生活肌理。为破解非遗传承断层难题,黄道乡中心小学自2015年起将鼟锣引入少年宫项目,2022年纳入大课间活动,2024年成为鼟锣文化融入大课间试点学校。如今,学校每周固定开设两节鼟锣课程,通过常态化教学让学生系统学习“九锤锣”“双龙抢宝”等上百种传统节拍,同时了解技艺背后的民俗寓意与历史渊源。

“第一次见鼟锣表演是在过年的时候,我觉得热闹又喜庆,非常有兴趣,所以就主动报名学习了。”学生罗忆双的话语道出了许多孩子的心声。截至目前,学校已累计培养120余名鼟锣“小传承人”,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活力。

“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教学规模,将鼟锣等乐器设备增加到200套,持续推动民族文化与体育大课间深度融合,让更多孩子接触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成长为传统文化的新一代守护者。”黄道乡中心小学校长肖维林说。
同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钱杆是土家族世代相传的舞蹈表演艺术,每逢节庆,人们手持金钱杆在明快节奏中翩翩起舞,承载着浓郁的民俗记忆。2021年,铜仁市第二十九小学对金钱杆舞进行了创新改编,将其融入体育课和大课间运动,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沉浸式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练习后我的肢体协调能力提升了,也更了解这项传统文化,收获满满。”学生梁以晨分享道。英语老师陈秋竹也表示,随着金钱杆表演的推广,越来越多学生了解并爱上了这项非遗活动,对土家文化的认同感也显著增强。
除金钱杆舞外,学校还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开设了舞龙舞狮、经典诵读、舞蹈等涵盖艺术、文化、体育领域的50余个社团,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

铜仁市第二十九小学德育校长张圣军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多元课程,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非遗进校园,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根脉的延续。万山区将继续深挖本土文化资源,让更多“黔”味非遗走进课堂,让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千年文明薪火代代相传。(陈佳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