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各乡镇立足资源禀赋和养殖传统,积极探索“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种养结合模式,有效破解养殖成本、饲草供应和环境污染等产业发展瓶颈,推动肉牛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推动肉牛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走进张家寨镇龙岗村养殖户郭中英家的牛舍,宽敞干净的环境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正悠闲地咀嚼着草料,她的丈夫在一旁忙碌地备料投喂。她说:“我家从2021年开始养牛,养殖场面积有300多平方,今年已经卖了六头牛,现有六头已达到出栏标准。我们家有繁殖母牛,牛犊不需要购买,目前存栏牛有40多头。”
龙岗村立足村民养牛传统,大力推广“种养结合”模式,通过种植饲草喂养肉牛,再将牛粪还田增肥土地,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郭中英一家正是这一模式的实践者:“我们从2021年开始种植饲草,每年大约种植高粱30亩,甜象草20亩,玉米20亩,将这片高粱地砍掉后,我们马上种燕麦草、黑麦草,这就完全能满足牛场的饲草需求,不需要向外购买。”这种“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循环,让土地越种越肥,养殖成本显著下降,为家庭农场和养殖大户的壮大提供了坚实基础。
同样依托“种养结合”破解发展瓶颈的,还有板桥镇水淹坝村。面对肉牛存栏量稳步增长带来的饲草需求压力,该村没有依赖外购,而是由村集体牵头,在周边发展了300余亩牧草基地,并配套建设了牧草加工厂。后屯社区牛场的饲养员对此深有感触:“自从发展牧草产业,修建了牧草加工厂,我牛场的牛儿们就没缺过好口粮。”水淹坝村精准把握“种”与“养”的内在联系,实践“以养带种、以种供养”新模式,带动周边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优质饲草,再通过本地加工供给养殖场户,不仅有效降低了对外依赖和养殖成本,提升了肉牛品质和效益,更形成了“种养结合、循环互促”的产业闭环。
水淹坝村的成功,离不开村级党组织和合作社的有力引领。村支书汪元钊介绍:“村集体去年在发展牧草种植和经营加工厂收入就达15余万元,预计今年有望突破20余万元。”加工厂配套设施的完善,形成了种植、管理、收割、加工、销售的一体化链条,产业辐射范围已延伸至石庄田、燎原村等地,累计发展牧草130余亩,加工厂收购牧草超1000吨,显著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强了村级组织的服务能力。
产业发展,最终落脚于富民增收。“种养结合”模式创造的产业链条,提供了从种植、田间管理到收割、运输、加工的大量就业岗位。水淹坝村村民汪德寿表示,牧草产业让他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还能兼顾家庭。这种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务工就业等多种方式,盘活了乡村资源,让各方共享发展红利,形成了“村集体增收、养殖户降本、种植户获利、务工者得酬”的多方共赢局面。
乡村振兴“牛”引路,增收致富“犇”劲足。“种养结合”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不仅激活了乡村资源,还解决了肉牛产业的“粮草”瓶颈,更铺就了一条生态友好、效益显著、带动广泛的乡村振兴致富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而持久的动力。(苏畅莉 吴林 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