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梵净山脚下层林尽染,透出点点新绿。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兴街道夫子坝村的生态茶园基地,四五十名采茶工穿梭于茶垄间,手指翻飞,将三叶一心的标准茶青采入竹篓。“一天能挣七八十元,茶青两元一斤!”70岁的采茶工尹醒萍笑着展示她的收获。身后,一车车鲜叶正源源不断运往贵州印江经开区的宏源茶业有限公司。
秋茶青批量下树:“两山”转化让茶园焕发新活力
北纬28°的黄金产茶带上,梵净山麓的云雾常年为印江披上一层薄纱。走进中兴街道夫子坝村生态茶园,松杉与茶树交织成绿浪,四五十名采茶工穿梭其间,指尖翻飞,鲜嫩的秋茶青落入竹篓,奏响一曲生态与产业共融的丰收乐章。
“以前秋茶没人要,现在家家抢着摘!”夫子坝村村民张大姐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将刚采下的茶青倒入竹篓。她算起“幸福账”:今年仅采茶青就收入3000余元,“孩子学费有着落了。”据统计,印江茶产业年均吸纳季节性采茶工超2万人次,人均日收入超90元。秋茶从“无人问津”到“香饽饽”的转变,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新亮点。
晨雾中,茶树与松杉、灌木共生,淡淡茶花香弥漫山间。远眺山脊,采茶工的身影如跳动的音符,勾勒出“不误农时抢秋收”的生动画面。茶园基地负责人何亮指着漫山茶树介绍:“今年秋茶长势优于往年,预计亩产量提升15%,为下游加工提供了充足原料。”
“我们的茶树‘住’在森林边,喝着晨露长大。”何亮轻捻一片嫩叶,道出茶园的生态密码。通过“茶林共生”模式,茶树与松杉、灌木等植被形成天然生态链:松针落地化作肥料,灌木花香沁入茶芽,无须农药化肥,茶叶自然吸收森林气息,配合亚热带湿润气候,孕育出“香气高扬、滋味醇厚”的生态茶。
秋阳下,满载茶青的竹篓在山间小道流动,加工厂的机器声渐次响起。这片占地500余亩的生态茶园,带动周边中坝、夫子坝、小河等村的上百户群众增收。
从“卖原料”到“卖生态”,从“秋茶弃采”到“全季增收”,夫子坝村的蜕变印证了生态与产业的辩证关系。当采茶工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梵净山间,这片绿叶正以独特的生态语言,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绿色答卷。
新茶饮原料崛起:从田间到杯中的科技赋能
“千万元投资生产线,今年我们茶企终于叩开了国内500强企业农夫山泉的大门。”今年9月,对于贵州宏源茶业有限公司新茶饮原料加工车间负责人万再卿来说,既欣喜又忙碌,订单接踵而来,新生产线技术把控、公司品质产量双重提升等工作都需要他牵头完成。
今年7月,这家扎根印江多年的茶企迎来又一个发展里程碑——与农夫山泉达成战略合作。2400万元的合作订单让该公司成为其新茶饮原料的核心供应商。站在自动化设备前,万再卿介绍说,全负荷生产下,这套设备日加工鲜茶青能力可达4万斤,但目前秋茶日产量只能达到1万余斤,茶青原料缺口很大。
根据协议,农夫山泉给该公司制定的年度生产任务是年产量突破2000吨,所以企业仍需24小时轮班赶工。
“农夫山泉对原料的稳定性要求极高,从鲜叶采摘到成品出厂,全程采用标准化数据控制。”流水线上的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红灯闪烁不停,万再卿说。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车间实时监测温度、湿度、揉捻压力等关键参数,确保每一批原料的香气、口感和营养成分高度一致。这种“科技 + 传统”的生产模式,让印江秋茶从低附加值的初加工产品升级为高价值的新茶饮原料,更打开了国内头部企业的市场通道。
宏源茶业的突破并非偶然,而是印江茶产业系统性升级的结果。近年来,当地政府以“基地提升 + 加工升级 + 品牌打造”为抓手,推动传统茶业向精深加工延伸。通过推广土壤改良、品种优化和生态种植技术,印江茶园秋茶亩产提升10%,鲜叶品质达到欧盟标准。数据显示,今年宏源公司新茶饮原料占比超过公司总生产量的30%。
“茶农 + 合作社 + 加工企业 + 品牌商”的协同模式,让产业升级的直接红利体现在就业与增收上。宏源茶业新茶饮生产线已带动当地200余人就业,其中采茶工日均收入从往年的70元提升至100元,涨幅达30%。
尽管成绩斐然,但新茶饮赛道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何保持原料品质的长期稳定?如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贵州宏源公司董事长代传福坦言正在探索答案:“目标是让印江茶成为新茶饮行业的‘芯片’。”
从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机械轰鸣,到茶农采茶时的欢声笑语,印江的茶山间涌动着科技与市场碰撞的活力。当一片片鲜叶通过智能设备转化为畅销全国的新茶饮原料,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已然清晰可见。
初精制茶双轮驱动:秋茶贸易订单持续攀升
夏秋季节,印江茶产业迎来产销旺季。眼下,位于贵州印江经开区的5家初、精制茶企严阵以待。
在贵州茶投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精制车间内,21名工人熟练操作色选机、拼配机,将粗制毛茶转化为标准化的精制茶产品。公司副总经理邓丹丹介绍:“每日可产出5000斤干茶,今年前两季度已销售原料500吨,当前在手订单约3000吨。”企业下半年正加紧筹备新增生产线,力争全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
作为印江夏秋茶出口的“主力军”,该公司通过“初制 + 精制”双轮驱动模式,构建起覆盖东南亚、中东、非洲市场的跨境供应链代加工体系。
数据显示,早在2023年,印江茶叶出口额同比增长23%,其中精制茶占比超60%,成为外贸增长的核心动力。邓丹丹透露:“从茶园到茶杯的全链条管控是我们的制胜法宝。”企业创新“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4000余亩茶园实施标准化管理,确保原料品质稳定。
产业蓬勃发展,得益于印江“两区一县”战略规划的精准落地。该县依托梵净山生态资源,沿印江河、洋溪河等生态带布局26万余亩标准化茶园,构建起“五带三园”产业格局——以木黄、新寨、朗溪三大产业园区为核心,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印江自治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魏厚达介绍:“我们通过实行区域中心企业‘全季节生产、满负荷运行’举措,推动印江夏秋茶下树率达90%以上。”今年预计印江夏秋茶产量1100吨,产值1.8亿元。
在合水镇大昔村,茶农任光荣正忙着采收第二轮秋茶。他说:“过去夏秋茶无人问津,现在企业按级收购,多采多得。”这折射出产业变革带来的红利。据统计,通过拓展夏秋茶利用,印江茶资源利用率从不足50%提升至90%,真正实现“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
魏厚达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建设黔茶精制加工贸易区,力争出口额迈上新台阶。”印江正以全产业链思维打造“贵州花果红茶第一县”,让夏秋茶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在这片绿意盎然的生态茶海中,一幅“茶香飘四海、富民兴万村”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邹雪庆 王东 孙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