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印江融媒体中心特别策划推出《一份来自梵净山西线的绿色报告》系列报道,聚焦印江自治县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锚定高质量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县目标,积极探索以“两山”理念引领发展方式变革,坚定不移守护绿水青山,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绿色惠民,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的生态故事,充分展现印江以“绿”为笔、逐“绿”前行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的生动实践。本期请关注《25道拦河坝整改拆除后……》
8月7日,印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甲山段,水波粼粼的河面下,一群群小口白甲逆水而上,中华倒刺鲃等珍稀鱼类不停在水面翻水,白鹭、苍鹭等珍稀飞禽,也在河畔上的竹林里扎堆筑巢安家,饥肠辘辘钳嘴鹳、鸳鸯等珍稀水鸟低空盘旋,或漫步在水草边抓鱼捉虾,千里绿岸、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展。
时光回到2024年10月,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贵州省时发现,横跨在印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的25道拦河坝,严重影响鱼类洄游繁殖和种质交流。
印江河,主干流发源于长江中上游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西麓,属长江水系乌江流域,流域面积1245平方公里,是45万印江儿女的母亲河。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下,经多方研判,对在印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具有防洪、供水、灌溉等综合利用功能,且不能够采取替代措施的9道拦河坝,通过修建过鱼设施等措施整改保留,其余16道拦河坝全部拆除,最大限度让河流恢复自然流态,泉水鱼、黄颡鱼等鱼种重获洄游通道。
“25座拦河闸坝,根据专家组指导意见实行分类整改。”据印江自治县水务局办公室主任、曾任印江河道管理所所长杨开莉介绍,目前整改工作已经进入扫尾阶段,正在安装过鱼监测设施。
洄游通道恢复后,如何让洄游的鱼儿和栖息在河畔的珍稀飞禽不被人类活动过多打扰,根据长江十年禁渔有关规定,该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公安、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多部门,对印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展开不间断的巡河和增殖放流,严厉打击电、毒、炸、网和违规垂钓,严查饭店、市场非法买卖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
“长江十年禁渔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保护生态需要合力推进。”印江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陆军林说,在技防前提下,联合沿线相关乡镇街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组成多支巡逻小队,对印江河保护区进行不间断巡逻。
从拦河坝拆除前后的动态监测结果显示,保护区里的鲤、草、鲫、小口白甲和重点保护对象泉水鱼、黄颡等保护性鱼种群数量开始增加,宽鳍鱲、赤尾等喜流水性鱼类也开始上溯进入印江河上游繁殖。
今年1月,在印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里的二道水、犀牛洞、天下奇观和中坝等多处河段,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水鸟鸳鸯扎堆栖息越冬。3月,印江市民和摄影爱好者,首次在印江河中洲河段拍摄到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钳嘴鹳的身影。7月,在印江河甲山河段竹林区,千鹭筑巢安家呈现“灵动”生态画卷。
“拦河坝拆掉,江景是没有了,但河道中的淤泥被冲走了,剩下的就是石头,河道反而变得更加干净,空气中也没了泥腥味。”常在河边散步的印江市民代贵江说,现在河道植被长起来后,“江景房”变成了“溪景房”,这样原生态的景致也挺好。
昔日拦河筑坝,今朝拆坝还河。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下,印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河道上的拦河坝,实现了整体科学规划,还水于河实现了防汛抗旱、生态保护、景观营造的兼顾。(王东 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