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是一座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黔东古城。乌江奔涌千年,滋养着这片土地,也催生了思南人“治水兴利”的智慧传承。而今,思南县的两项关乎民生与生态的水务工程正同步推进,以“供水保障+污染治理”的双轮驱动模式,为全县构建起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立体网络。
花滩子水库——破解33万人用水难的“生命工程”
作为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花滩子水库总投资32亿元,总库容1.13亿立方米,是一座以供水、灌溉为主,兼顾发电的Ⅱ等大(2)型水库。其坝址位于乌江一级支流清渡河下游,最大坝高108.5米,正常蓄水位491米,年供水量达8909万立方米,可满足思南县中心城区及周边33.73万人口、5.01万亩连片灌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2025年7月下旬,花滩子水库再次传来好消息,又提前刷新进度条。在花滩子水库枢纽工程大坝施工现场,工人们有的对大坝坝基仓面进行冲刷清洗,有的在进行模板安装,施工现场一派忙碌。
“7月23日完成大坝河床段基坑开挖及清理,7月24日22时开始第一仓混凝土的浇筑,比批复的时间节点提前了186天,第一仓混凝土浇筑也标志着大坝正式进入了混凝土施工阶段。我们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继续推进工程建设,力争提前完成大坝封顶,让花滩子水库工程能尽早发挥效益。”贵州水投花滩子工程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何山龙介绍。
截至8月初,花滩子水库枢纽工程大坝边坡开挖全部完成,边坡支护完成90%,计划8月底完成基坑保护层开挖。这一“加速度”得益于施工方的科学调度,采用“轮班”作业模式,日均投入近200名工人、50台(套)机械设备,在高温天气下通过“早6点开工、避午间高温、延长夜间施工”的弹性作业制度,确保工程安全与进度双达标。
于群山深处,一座宏大的水利工程正拔地而起。花滩子水库作为思南县迄今规模最大的骨干水源工程,是名副其实的“大水缸”。项目建成后,将彻底解决思南县季节性缺水难题,不仅改善石漠化山区灌溉条件,还为省级工业园区提供稳定水源,助力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污水处理三期工程——守护乌江生态的“绿色屏障”
面对城镇化加速带来的污水增量挑战,思南县投资3.86亿元实施污水处理三期工程,新建日处理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座,配套建设7.62公里污水主管、37.64公里收集管网及2座提水泵站。
在思南县城污水处理(三期)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建设者们冒着高温坚守在自己的施工岗位上,开展紧张而有序的建设作业。
“思南县城污水处理(三期)工程项目建成投运后,将有效解决县城区域现有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不足的问题,主要涉及县城区域河西片区10万余人,将大力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更好地促进乌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思南县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邵文鹏介绍。
当前,该项目已进入攻坚关键期,大面积设备安装工作全面铺开。面对近期高温天气,项目团队合理调整作业时间,“抓早晚、避午间”,确保“高温不松安全弦”,让施工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下全力推进工程建设。
该工程引入“AAO+深度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达一级A标准,可直接用于城市绿化或工业冷却。邵文鹏介绍:“厂区设备安装已完成80%,计划9月底通水试运行,12月底全面投运。”届时,思南县污水处理能力将从1.5万吨/日提升至2.3万吨/日,如同为城市安装了一个更强大的“生态滤芯”。
随着花滩子水库大坝浇筑完成、污水处理厂通水运行,思南县将实现“双百”目标。这两大工程既解决了当前民生“痛点”,又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激活经济发展动能。(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