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流水、两岸碧绿、三峡灵秀、四季如画。清晨,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一幅“奔腾乌江、千年古镇、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在大山中徐徐展开,站在山顶眺望,乌江云雾缭绕,一座滨江古镇在雾色中若隐若现。
思渠,顾名思义,一个与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地方。千里乌江从贵州威宁历经千山万水而来,一江活水奔流不息,为思渠人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因江而生,因水而发,因滩而建。思渠镇位于乌江岸边,是乌江沿河段流经最长的乡镇,境内有思渠和毛渡两个集镇码头,是曾经乌江航运货物“东出西进”的重要集散地,也是乌江两岸黔渝人民沟通交流的中转站,官渡、民渡、商渡来来往往,是乌江岸边最繁荣的古镇之一。
依托乌江 藏在深闺有人识
多年前,思渠贫困乡镇还“藏在深闺无人识”。“隔山喊得见、见面要一天”“山脚滔滔江水流、山顶禾苗直发愁”,这不仅是当地人耳熟能详的顺口溜,也是思渠镇过去的真实面貌。
思渠地处乌江河谷,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千里乌江从思渠镇“门前”奔腾而过,这条“活水”资源给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同时山高谷深的地理环境也“困”住了这里的农民,贫困成了这方水土最难啃的“硬骨头”,这里曾是沿河国土面积最大、贫困层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三最乡镇”。
穷则思变。近年来,思渠镇用好“活水资源”,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2016年起,采取系列措施改厕改圈,提升村庄环境形象,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打造乌江山峡最为壮观的黎芝峡旅游景区和邻近的霸王谷景区,形成规模发展效应,以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2017年,总投资15.58亿元的乌江山峡黎芝峡旅游扶贫项目开工建设,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黎芝峡景区修建、思渠景区打造及景区附属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包括景区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码头、观光平台、观光亭、旅游步道、木栈道等基础设施。
“这里风景真的是太壮观了,从观景台看下去,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更具山清水秀之魅力,明年春天我还会带着家人和朋友来旅游。”重庆游客周先生兴奋地说。
黎芝峡景区建成后,给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附近的上庄村和下庄村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焕然一新的乡村新貌、风景如画的山水风光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思渠。
2017年,思渠镇下庄村冯小刚瞄准了旅游商机,响应政府号召开起了农家乐。“现在我们一家人都留在村里就业了,母亲有一手好厨艺,是农家乐的厨师,我兄弟夫妻俩负责打理农家乐的对外营销和食材采购,妻子在村里学校教书,我在村里做监督委员。”
“心里不慌”是冯小刚最满意的生活状态。34岁的冯小刚退伍后回乡投身脱贫攻坚,对于母亲想开办农家乐他十分赞同,尽管自己工作很忙,但他还是竭尽所能帮助母亲做一些事。
“现在,不用一年到头四处漂泊了,在家也能上班找钱,又能照顾家里老小,生活很充实。”冯小刚说。
如今,处于景区的上庄村、下庄村的农家乐越来越多,还增添了酒楼住宿,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旅游饭”。冯小刚家农家乐的美食名片被一拨又一拨游客传递出去,每逢节假日和周末,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忙的时候,一天要准备30多桌特产菜,今年以来随着景区客人越来越多,生意也逐渐升温。打算把家里的木楼改造升级,打造成更具特色的乡村餐厅,让更多的人记住上庄村,记住这里的特色美食。”现在,冯小刚正盘算着如何丰富业态,把农家乐生意做得更火。
如今的乌江黎芝峡,历经岁月洗礼,昔日老景区如获新生,与时代同步伐,再次奏响发展欢歌,这张亮丽的旅游名片正在吸引四方游客停留驻足。
文旅融合 群众坐地增收致富
今年国庆假期,不少县城居民邀上三五好友相约前往思渠镇,从县城出发,到官舟镇下高速,顺着公路两旁的青山一路向前,迎着激情欢呼,走进杨楠村“洞感”篮球赛现场。
溶洞篮球赛场,双方队员抢球、断球、防守、猛攻……场面精彩、对抗激烈,观众席上的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赛前或中场间隙,群众表演大合唱、土家花灯、快板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引得现场观众拍手叫好。
比赛尚未开始,观众席上早已座无虚席,70余岁的邓文江住隔壁边疆村,早早就和几位村民结伴前来观赛。“我们农村条件有限,平时文体活动也不多,像这样热闹的大场面,来现场感受确实不一样!”
洞外39摄氏度,洞口26摄氏度,洞内22摄氏度,比赛、纳凉、美食、聚会……如今,杨楠村“溶洞篮球馆”人气爆棚,成为众多篮球爱好者、周边村民和游客的打卡地。
小时候,大人们经常在溶洞里消暑纳凉,小孩子在溶洞里攀爬玩耍,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里就是村民们的游乐场,听说要把溶洞建成篮球馆,大家纷纷慷慨解囊,球场建成后,原本沉寂的村庄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近郊多了个好去处,周边的村民也瞄准商机开始做起小生意。“我是思渠霸王谷景区的村民,距溶洞篮球场半个小时车程,每当这里有赛事,都要来摆摊,一天能挣五六百块,只希望这个篮球馆能天天火下去……”现场买小吃的摊主田妹告诉笔者,溶洞篮球馆投入使用以来,最多时候有10多家村民摆摊,除了思渠本镇的,还有来自周边官舟、黄土等乡镇的。
举办赛事让被大山包围的杨楠村尝到了“体育饭”“旅游饭”的滋味。比赛期间,在洞口外面摆摊的村民越来越多,有的卖水、有的卖小吃,还有的卖鲜牛羊肉等。
“今年国庆期间摆了五天摊,卖本地的小黄牛肉,每天卖1000多元,一共卖了6000多元。有活动的时候就来摆摊,没有活动的时候就在附近打点零工,方便照顾家里。”杨楠村村民杨伟说,这次从外地回来,不再打算外出了。
“溶洞篮球场自8月投入使用以来,已开展100余场次赛事,今后我们将持续依托资源优势,打响洞篮品牌,引领文明乡风,带动文体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思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敏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思渠镇守住绿水青山,保护生态、发展生态、依托生态,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还解决了一批脱贫户就业。
杨素霞和田明霞是上庄村的脱贫户,过去两人常年奔波在浙江、江苏一带打工。娃娃顾不上,老人看不了……谈及以往,杨素霞用“辛酸”概括在外务工的岁月。
在外务工多年,50多岁的杨素霞和田明霞不再四处奔波,转头进黎芝峡景区从事保洁工作,在家门口上班。
“我和老公过去在砖瓦厂上班,常年的体力活导致我们身体都出了毛病,也是因为身体原因,我们俩才回家了。”幸运的是,过去的不易和艰辛并没有压倒杨素霞夫妇,尽管经历许多困难,夫妻俩对生活仍然持积极态度,开朗直爽的性格使她始终对未来充满信心。
“回家后,我被安排到景区上班,工作轻松,待遇不错,每个月还有休息时间,最主要是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已经很满意了,这要感谢政府啊。”谈起现在的生活,杨素霞喜于言表。
田明霞和杨素霞一样,也在景区工作三年多了。过去,田明霞依靠做零活和种地为生,让她想不到的是,自己年过半百还能在村里成为“工薪族”。“现在生活真的很方便,每天干的活不是很累,每个月有1700元收入,能够补贴家用。主要还是在自己家门口上班,都是熟人熟地,心情会好很多。”让田明霞开心的不只是收入有了保障,镇村干部的关心也让她感到很放心。
“现在的干部对贫困户生活很关心,2017年帮我们修缮了房屋,又帮我们解决看病的难题,平时有事找他们也是有求必应,我们没什么文化,说不出什么有水平的话,只能说感谢了!”没有文化让杨素霞和田明霞在外吃了很多苦头,但她们对生活积极乐观,守着家门口的“好风景”,终于盼来了“好光景”。
发展民宿 村民吃上旅游饭
清晨,乌江河畔,烟波袅袅。在思渠古镇,沿街热闹的叫卖声、车船的汽笛声拉开了新一天的序幕。
上庄村龙凤山庄的老板田凤仙,一早开着小车到镇上采购新鲜食材。“头一天店里接到7桌预订,今天要准备大约60人的饭菜。”田凤仙告诉记者,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月有6万多元的营业额。
上庄村地处沿河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是霸王谷景点入口的必经之地。在景区的带动下,开店半年不到,眼看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田凤仙又在农家乐楼上新装了标准化的民宿,可同时接待40余人住宿。
现如今,追求诗和远方的遐逸,使民宿成为人们出游旅居的首选。民宿已不只是休憩之地,它还是地方特色文化的“切片”,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
走在上庄村干净整洁的入户路上,金黄的银杏、土家特色楼房、土家摆手舞和土家山歌……引来不少游客拍照打卡。
游客王先生表示,这里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俗风情、浓郁的乡土文化,对于久居城市的现代人来说,能够在这样的乡村住上一两晚,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远眺是白云青山,近看有村舍菜园。漫步在苍翠的土家山寨,“绿波荡漾”成为身边美景。
翠华便利店坐落在上庄村的青山环抱中,主人田翠华回忆,以前村里房屋破烂、道路崎岖,如今,按照霸王谷景区规划和建设,村子也跟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子在景区,春天看花、夏天避暑、秋天看叶、冬天赏雪……乌江从村边穿流而过,切割成雄奇险峻的峡谷,景色美不胜收。”田翠华说,在景区的带动下,上庄村的民宿和农家乐最多时有六七家。
随着周边业态的发展,游客群体也相应得到拓展,村民已经变身保安、便利店店主、旅游观光车驾驶员……很多人吃上“旅游饭”,腰包也鼓了起来。
住在民宿楼上,推窗是风景,村里的土家乡愁馆、农家书屋、健身场地等,不但服务当地村民,也是游客休闲的好去处。
“以前条件很差,虽然靠着乌江河,但是没有水喝,要自己下河去背,走一趟要一个多小时,我和老公只能外出打工。”在霸王山庄,老板陈亚飞正和客人讲述她的故事。
看到家乡一天天变好,陈亚飞和老公合计,将打拼多年开启的砖厂卖掉,回到村里开了家农家乐,在二楼三楼建民宿,由于做得一手好菜,她家的“特色浑浆豆花”“土家扣肉”远近闻名,生意非常火爆。
“游客们观赏美丽的黎芝峡风光后,很多都会来我们农家乐来吃饭,我们热情地为他们准备了糍粑、浑浆豆花、土家扣肉、苞谷饭等土家特有美食,让游客忘不了这里的美景、忘不了这里的美食、更忘不了这里的热情。”陈亚飞高兴地说。
“上庄村祖祖辈辈都以种庄稼为生,养家糊口可以,但是致富太难,如今旅游业发展起来了,我们还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养羊增收,大家相互扶持,一起努力,力争把生活越过越好,让钱包越来越鼓。”看到村子的变化,上庄村党支部书记冯秀富对未来信心满满。
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上庄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基层治理,整治人居环境,开展“绿色惠民”工程,打造“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特色小寨,持续擦亮生态旅游“金招牌”。
如今的思渠镇,已摘获“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乌江山峡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卫生乡镇”等亮丽名片,生态实力更强,发展步履更稳,致富道路更宽。
“未来,思渠镇将立足丰富的文体旅游资源,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以洞为景、以球为媒、以景揽客,全方位展示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和美食文化,带动吃、住、行、游、购等旅游产业发展,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思渠镇党委书记谯政勇说。(何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