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源追随者”到“绿色先行者”
2025/11/28    来源:梵净云天客户端     点击:426   

从“能源追随者”到“绿色先行者”

 ——沿河“十四五”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观察

乌江潮涌,奔流激荡,见证着一方水土的沧桑巨变;武陵巍峨,云雾缭绕,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绿色梦想。

过去五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劈波斩浪,以能源转型为笔,以绿色发展为墨,在黔东大地上绘就一幅气势恢宏的时代画卷。

这是一场关乎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当“双碳”目标的号角吹响,沿河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将能源结构调整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1_看图王.jpg

沿河风电项目建设现场。

曾几何时,这片生态沃土“藏在深山人未识”;如今,清洁能源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让沿河实现从“能源追随者”到“绿色先行者”的华丽转身。

——全县13个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77万千瓦,其中1个已建成,3个项目正在施工,2个项目即将开工,7个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形成“建成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

晓景乡中寨风电场作为开路先锋,5台巨型风机巍然矗立,每转动一圈就可产生约6度清洁电能,年设计发电量达6418万千瓦时。

2_看图王.jpg

沿河风电项目建设现场。

——光伏产业在谯家镇、夹石镇遍地开花,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已让189户群众受益,12121张光伏板在屋顶熠熠生辉,装机容量7728千瓦,年发电量618.2万千瓦时。

值得一提的是,沿河创新推行“光+乡村振兴”模式,群众不仅用上清洁电,更收获“屋顶年租金”18.1万元、乡村振兴收益48.4万元的“阳光收益”。

这是一次基础设施的全面跃升。能源保供,基础先行。沿河以“县县通”天然气工程为牵引,构建多气源、多通道的供气格局。两条长输管道穿境而过,总长度达58.82公里,总投资预计超1.4亿元。

3_看图王.jpg

沿河风电项目建设现场。

尽管建设中遇到资金等困难,但通过创新采用异地购买服务方式,大幅提升居民用能保障水平。电网建设投资超1.27亿元,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228.19千米,新增配变136台,容量18900千伏安,供电可靠率跃升至99.8%,彻底告别“用电卡脖子”的历史。

更令人振奋的是,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全县现有6家充电桩运营企业,公共充电桩35座101台219支枪,专用充电桩3座15台26支枪,私人充电桩317台317枪,形成覆盖城乡的充电服务网络。

2024年申报2023年度充电基础设施补助资金68.8万元,体现政府对绿色交通的大力支持。“电动沿河”的梦想正照进现实,这些基础设施的“硬支撑”,不仅点亮了万家灯火,更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4_看图王.jpg

沿河风电项目建设现场。

这是一种改革创新的精神气质。面对新能源发展的各种挑战,沿河以敢为人先的勇气,率先推行充电桩“双备案”制度,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考验下,沿河不仅稳住项目基本盘,更培育出户用光伏“沿河模式”、风电集群“印山样本”等创新实践。

国家能源集团、浙能集团等龙头企业纷纷入驻,分散式风电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山区能源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沿河经验”。改革与创新,已成为这片土地最鲜明的标识。

5_看图王.jpg

沿河沙沱电站。

这是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发展路径。能源革命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沿河以清洁能源产业为纽带,巧妙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据测算,仅中寨风电场一项,每年就可节约标准煤约1.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3万吨。与此同时,传统能源的绿色转型同样蹄疾步稳,漆树湾煤矿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年产30万吨、税收4500万元、就业300余人的综合效益。

乌江流域水能开发纵深推进,全县能源供应体系日趋完善。沙沱水电站年发电量达30亿千瓦时,电站扩机项目已完成规划审查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为未来能源调节储备优质项目。

6_看图王.jpg

沿河沙沱电站全貌。

截至今年9月底,全县16个小型水电站发电5395.7万千瓦时,风电厂发电2002.1万千瓦时,光伏发电623.3万千瓦时,构成多元化的清洁能源供应格局。

今天的沿河,正以能源之“绿”滋养经济之“兴”,以能源之“稳”支撑发展之“进”。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持续增长,能源基础设施全面升级,保障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改革创新成果丰硕,发展活力持续迸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成就背后,是沿河人民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定执着,对高质量发展道路的不懈探索。乌江潮涌千帆竞,绿色崛起正当时。沿河用实干与担当书写的这份绿色答卷,不仅重塑了发展理念,更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田勇)

     | 铜仁市文明办

     | 齐敏

     | 谢俞

    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