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暖阳倾泻,锦江河面波光粼粼,岸边红色橡胶步道蜿蜒延伸,市民闲庭信步、惬意悠然。这条串联锦江自然风光与城市烟火气的10公里沿江步道,既是市民日常休憩的“幸福走廊”,其中一段由焙烧锰渣制成的透水砖铺设路段,更成为铜仁破解锰产业环保难题、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的生动缩影。

锰作为工业生产基础性大宗原料,是国民经济、现代国防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与战略资源,更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铜仁作为全国重要锰产业基地,已探明锰矿储量约8亿吨,电解锰产能占全国37%,产业规模优势显著,但电解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电解锰渣,因污染性强、处置难度大,长期成为制约产业绿色发展的痛点。
为破解锰渣污染难题,在省委、省政府统筹支持下,铜仁市坚持铁心治锰、铁腕施策、铁面执法、铁肩担责,全面贯彻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创新探索帷幕、生化、焙烧、清污分流、抽提五种治锰方法,推动电解锰渣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落地见效。贵州松桃广丰工业投资有限公司便是资源化利用的标杆企业,企业以焙烧锰渣为核心原料,掺合水泥等辅助材料,经科学配比研发生产绿色生态透水砖,既实现工业废弃物循环再用,破解锰渣堆放环保隐患,产品还兼具透水、承重、环保多重特性,可助力雨水快速下渗,适配市政建设多元场景。“我们生产的透水砖添加专用胶凝材料后,水泥用量可减少5%,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且透水性、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均超出国家标准,品质更优。”该公司负责人赵炳全介绍,目前透水砖已在多个场景开展铺设试验,花果山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铺设1000平方米、松桃县花鼓大道铺设1500平方米、松孟快速干道铺设200平方米,实践成效逐步显现。

治污与兴产并行,铜仁紧扣《贵州省锰污染治理专项攻坚行动方案》,对涉锰矿、企、库、站实行“四个一策”,依法推进绿色矿山建设、锰矿企业整治,推动电解锰企业提质改造或关停退出,规范渣库治理与渗滤液收集处理,扎实整改锰污染治理重难点问题。同时立足省委、省政府对铜仁主导产业定位,坚决落实“富矿精开”要求,抢抓锰矿列入国家战略性矿产目录、省发改委等8部门出台《关于支持铜仁市打造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若干政策措施》等重大机遇,紧扣全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一核两区”布局,将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列为新型工业化首位产业,全力推动以锰系材料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化发展。
全球最大高端前驱体供应商中伟新材料,正是铜仁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的领军力量。自2014年落户大龙经济开发区以来,中伟新材料深耕新能源材料领域,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和创新,现已构建起镍系、钴系、磷系、钠系新能源材料全覆盖的领先产品矩阵。其中,镍系、钴系前驱体出货量连续五年稳居全球第一,磷系前驱体、钠电材料跻身行业第一阵营。目前,公司固态电池材料出货约50吨,超高镍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达89.5%。公司各类新能源材料 被广泛应用于3C数码、动力及储能领域。
同时,公司大力布局和推进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通过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对废旧电池进行高效回收和再利用,年产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的产线已实现全面达产,年 处理退役电池当量突破5万吨,全年减少碳排放高达20万吨,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依托龙头企业引领,铜仁全力推进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产业生态持续完善。上游正极材料原辅料领域,培育出红星发展、汇成新材料、金瑞新材料、能矿锰业等高纯硫酸锰、四氧化三锰生产企业,搭配中伟新材料等三元前驱体龙头,筑牢产业发展根基;中游正负极材料领域,聚集嘉尚新能源、百斯特等锰酸锂正极材料企业,以及凯金、中科星城等石墨一体化负极材料企业,形成关键材料产能集群;下游电池集成与回收领域,华迪斯等电池电芯生产企业落地投产,构建起从原料供给到终端产品、再到资源回收的完整产业闭环。
目前,铜仁围绕全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一核两区”布局,打造以大龙经济开发区为核心承载区的“一核五区”产业格局,初步形成“锂电池及材料、钠电池及材料、电池回收利用”三条产业链支撑的锰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体系。自2019年入选全国6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来,铜仁新型功能材料产业规模持续扩容,规模企业从46户增至87户,产值从118.5亿元攀升至274.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8.6%跃升至52.7%;其中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完成产值231亿元,占全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规上总产值比重超三分之一,位居全省前列,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势愈发凸显。
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建设首要任务,产业发展是核心落脚点。下一步,铜仁将持续以新型工业化推进高质量发展,聚焦新型功能材料首位产业发力,奋力推动产业规模扩容、品质升级,为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夯实产业根基。(蔡佳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