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梵净山迎来了今年的首场降雪,白雪穿透稀薄空气,照亮了山脚下悄然兴起的绿色革命……

今年国庆假期,梵净山脚下的云舍村每天要接待上百桌游客,村民姚艳就是其中一位,她几乎忙得脚不沾地。这个位于武陵山腹地的土家村寨,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5万元,全村67%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云舍村的繁忙景象,是铜仁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梵净山”IP引领下,铜仁打破“门票经济”思维,构建起“大梵净山”协同发展格局。通过“一圈两带三区”建设,以梵净山为核心枢纽,串联起朱砂古镇、石阡温泉、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等景点,实现山上山下、东线西线、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让单一景区的“流量”转化为全域旅游的“增量”。2024年,梵净山景区自身接待游客19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7亿元,近三年来,整个铜仁市的旅游产业增加值已达259亿元,4A级以上景区增至15个,充分彰显了核心IP的辐射带动作用。
梵净山不仅是自然珍宝,更是铜仁生态旅游的核心IP。这座海拔2494米的武陵山脉主峰,历经14亿年地质演化,在广袤喀斯特地貌包围中塑造出全球独一无二的“变质岩孤岛”。

其生态系统的独特性与完整性获得了国际认可。2018年7月2日,梵净山以全票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贵州首个独立世界自然遗产。2024年,梵净山又成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标志着其保护成效获得国际认可。
梵净山的IP价值首先体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这片面积775.14平方公里的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7%,繁衍着7925种野生动植物,是“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在地球上的唯一栖息地。
在梵净山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铜仁市始终坚守“保护为先”的铁律。通过最严格的保护条例、实施“预约、限流、错峰”等措施,精心守护黔金丝猴等近8000种珍稀动植物的生存家园。
生态保护为价值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铜仁市颁布实施了《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创新设立世界自然遗产地专属“生态法庭+警务区”模式,形成司法与执法闭环。
梵净山的品牌价值也在不断提升。以梵净山为背景的电影《云在江口》获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等大奖,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和“IUCN绿色名录”成员身份,“世界旅游名山”品牌价值凸显。2024年接待入境游客增长119%,2025年上半年达3万余人次。
近年来,铜仁市以“梵净山+”为核心战略,将梵净山IP价值深度融入多元业态。这一做法推动了康养旅居、生态赛事、传统文化和产业跨界的融合发展。
“以前来铜仁,主要就是爬梵净山,一天就能看完;现在不一样了,住民宿、品抹茶、看村戏、参加登山赛,能玩上三四天。”来自广东的游客陈女士的感受,道出了铜仁生态旅游的业态升级。以梵净山IP为核心,铜仁推动生态与体育、康养、乡村、文创等多元业态深度融合,让游客从“走马观花”变为“深度体验”,消费链条不断延伸。

在康养旅居方面,铜仁打造“旅居梵净山”品牌,发展森林康养、温泉疗愈、净心修身等业态,使梵净山区域成为游客身心的“充电站”。石阡县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打造“温泉+山地”旅游产业,建设多个温泉旅游综合体。
体育赛事成为引流关键抓手。依托梵净山的山地资源,铜仁打造了一系列精品IP赛事,形成“一人参赛,多人旅游;一日比赛,多日停留”的体育旅游新模式。2025年3月23日,第七届梵净山登山大赛如期举行,来自湖南、云南、广东等地的2000余名选手参与角逐,14.1公里的赛道串联起原始森林与古朴村寨,赛事期间同步举办的民族歌舞演出和农特产品展销会供销两旺,腊肉、抹茶糕点等特产深受青睐。除了登山大赛,环梵净山公路自行车赛、梵净山马拉松赛、“梵超”足球联赛等赛事蓬勃开展。这些赛事不仅提升了梵净山的知名度,更让体育爱好者转化为旅游消费者,带动了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发展。

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融合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铜仁依托环线地域文化资源,推出“松桃村晚”“印江村戏”等特色文旅项目,让乡土文化焕发新生。
产业跨界融合更是创造了新的增长点。铜仁推动“文旅+茶旅”“文旅+酒旅”等深度融合,其中由铜仁企业开发的梵净抹茶精酿啤酒,成为跨界融合的生动典范。梵净抹茶核心基地已达10万亩、年产抹茶超2000吨,产销量全国第1、全球第2。
在太平河畔的亚木沟风景区以其“冬暖夏凉神仙府,山清水秀亚木沟”的自然景观,成为游客探险、觅奇、寻幽及休闲养生的理想之地。当地村民依托这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开办民宿和农家乐,收入大幅提升。
铜仁市着力构建协同发展大格局。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太平河等重点旅游度假区建设,优化环梵净山公路,推动山上、山下、山外与东线、西线、环线整体联动。
协同发展彰显转化成效。本地游客与外来游客形成互补消费格局:铜仁本地游客以短途游、周末游为主,偏好乡村体验、温泉康养等业态,带动了周边区县的常态化消费;外来游客则以中长途旅游、度假游为主,聚焦梵净山核心景区、体育赛事、深度文化体验,消费能力更强、停留时间更长。

以梵净山为枢纽,铜仁有机串联了朱砂古镇的工业记忆、中南门古城的市井烟火、石阡温泉的康养体验和其它景区景点,带动全域旅游发展。积极融入“黄小西吃晚饭”大环线,联动湖南凤凰、张家界等优质资源,共同构建世界级精品旅游黄金线路。
在“一圈两带三区”的生态旅游空间布局下,铜仁全力构建以梵净山生态旅游经济圈、锦江体旅融合示范带、乌江流域生态旅游带、中南门文旅融合消费区、万山工业旅游示范区、石阡温泉康养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这一空间布局的有效性已经得到验证。2024年,铜仁生态旅游持续火爆,全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次、游客总花费分别增长14.5%、15.7%,增速均排全省第一,生态旅游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今年以来,铜仁市围绕梵净山IP打造了一系列成功活动,实现了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
梵净山足球联赛(梵超) 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开赛至今,赛事经济的“乘数效应”不断增强,主办方在赛场周边设置农特产品展销和非遗展示。每个主场都有民族表演、非遗展示、农特产品展销,真正实现“体育搭台,文旅唱戏”。
铜仁的精品IP赛事还包括中国公路自行车联赛(铜仁站)暨环梵净山公路自行车赛、梵净山马拉松赛、梵净山登山大赛、锦江公开水域游泳大赛等。这些赛事让这座山水之城成为全国体育爱好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在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中,铜仁正形成“一人参赛,多人旅游;一日比赛,多日停留”的体育旅游新模式。

文化节庆活动同样精彩纷呈。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通过融合美食、演艺、非遗、文创、游船等多元业态,打造独具特色的夜间消费场景,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体验。2025年元旦铜仁中南门跨年夜主题活动,吸引了10万余人观摩民俗特色文化展示、民族时装秀、舞龙巡游、跨年音乐会等。
德江县策划的“音乐时光网络直播”系列活动,以“音乐时光大舞台”为媒,通过文化搭台、政府服务、群众唱戏,展示德江人文风物,让“德江之音”火爆出圈。这一活动通过“音乐+文旅+消费”模式,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铜仁市成功实现了从依赖“门票经济”的旧思维向打造沉浸式体验新经济的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使游客消费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在“梵净山+”战略的引领下,铜仁的文旅“流量”正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近两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年均增长19.63%、旅游总花费年均增长23.83%,带动了住宿、餐饮、零售及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体育赛事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尤为明显。每当赛事期间,铜仁酒店入住率均有大幅度提升,同时,中南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抹茶拿铁、梵净山红茶等特产销量激增。

文化节庆也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力量。印江村戏通过“文化搭台、商贸唱戏”,在擂台赛现场设置非遗市集,展销土家刺绣、竹编工艺品等特色商品。据统计,印江“村戏”举办期间,周边商户营业收入增长超20万元,批发零售业增速32.8%,餐饮业增速27.1%,住宿业增速15%。
乡村旅游激活全域消费网络。围绕梵净山周边,铜仁培育了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点,云舍村的蜕变堪称典范。这个土家族村落通过生态治理与风貌保护,将原始村寨风貌与现代旅游服务相结合,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民们将闲置农房改造为特色民宿,将自家种植的蔬菜、养殖的家禽变为游客餐桌上的美食,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实现了“家门口增收”。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梵净西游记”系列文旅活动中的“村戏”擂台赛,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大量游客,带动西线旅游发展;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村晚”活动,将苗族歌舞、传统手工艺展示融入旅游体验,让乡村不仅成为旅游目的地,更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除此之外,铜仁市还精心打造“15分钟健身圈”,截至2024年底,全市新建改造村级篮球场127个,89%的行政村拥有标准化球场。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重要节点,铜仁的生态旅游发展实践,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提供了宝贵经验。以梵净山IP为引领,铜仁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之路。在梵净山IP的引领下,铜仁的生态旅游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续写“两山”转化的崭新篇章。(张宏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