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我们的答案写在绿水青山间!”——铜仁如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2025/10/27    来源:天眼新闻客户端     点击:302   

“铜仁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如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关系的?”

在日前举行的“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铜仁市专场上,面对这一关键提问,铜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范楚平的回答坚定而自信:“我们的答案,就写在铜仁的青山绿水间!”

微信图片_2025-10-27_100006_865.jpg

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

绿色发展,青山作答,这是铜仁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地处武陵山区腹地,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贵州省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多年来铜仁市始终坚持以“生态铁规”守护绿水青山,以“价值转化”激活绿色发展,以“生态红利”实现美美与共,交出了一份生态美、经济兴、百姓富的精彩答卷。

铜仁的绿水青山间,写满了一条条“生态铁规”。从屹立在梵净山巅的清代“梵净山禁砍山林碑”,到近几年陆续颁布实施的《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铜仁古城保护条例》等,铜仁坚持用制度法规为生态保护念好紧箍咒,彰显了世代相传的生态守护决心。

微信图片_2025-10-27_100012_124.jpg

碧水锦江龙舟竞渡。

决心之下,有“长牙齿”的硬核治污措施。该市建立乌江—沅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红线管控,以“零容忍”的态度向污染宣战,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特别是在被称为中国“锰三角”的松桃自治县,铜仁以“铁腕”打响锰污染治理攻坚战。通过“铁心治锰、铁腕施策、铁面执法、铁肩担责”,创新探索“帷幕法”“生化法”“焙烧法”“抽提法”“清污分流法”等五种治理路径,推动锰污染治理从治标到治本转变。

铁规与铁腕,换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态成效。“十四五”期间,铜仁森林覆盖率达66.2%以上,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多年保持100%,县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9.1%以上,乌江、锦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及以上。“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等一张张国家级生态名片,成为铜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有力见证。

微信图片_2025-10-27_100017_785.jpg

山环水绕的铜仁城。

在铜仁的绿水青山间,生态优势正在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展动力。范楚平表示:“我们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决不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而是全力拓宽‘两山’转化路径,走实走稳绿色发展新路。”

铜仁持续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建立“梵净生态账户”综合服务平台,成立绿色金融发展中心。这一机制将企业和个人绿色生产、生活数据量化为“生态积分”,作为提高授信额度、贷款利率优惠、定制金融产品的依据,打通生态价值实现通道,推动绿水青山变现生金。

微信图片_2025-10-27_100023_175.jpg

生态茶园。

江口县净园春茶业有限公司便是这一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该公司通过增设新能源设备、使用有机肥、产销绿色环保产品等措施,累计获取400个“梵净生态积分”。凭借这些积分,公司在2023年获得银行额外追加的300万元贷款额度,同时享受利率优惠。公司负责人郑晓锋说:“一年光利息就节约 30万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铜仁的绿水青山间,群众正共享实实在在的绿色红利,收获源源不断的绿色财富。

江口县净河村的优质冷泉变为“致富泉”,村里建成标准化冷水鱼养殖基地,不仅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更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93万元。印江朗溪镇昔蒲村的石头缝里长出了“摇钱树”,村民在延绵数公里的石漠化区域种植3500多亩精品水果,果农田儒齐一年的收入就有3万多元。

生态效益同样转化为宝贵的就业岗位。去年以来,梵净山区域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4.78亿元。这些资金被用于设立护林、管水等“生态公益岗”,帮助群众在家门口端上“生态饭碗”,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的双赢。

梵山净水,桃源如画。在铜仁的绿水青山间,一幅山清水秀的生态画卷缓缓舒展,一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生态红利充盈百姓生活的平坦大道徐徐铺展,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聪)

     | 铜仁市文明办

     | 齐敏

     | 谢俞

    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