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绿水青山,才有挖不完的金山—— 一碗“金豆腐”的“两山”故事
2025/09/25    来源:贵州日报     点击:351   

9月18日清晨,梵净山西麓,印江自治县木黄镇金厂村,“茂雄金豆腐”山庄炊烟袅袅,灶房电磨“嗡嗡”作响,饱满的黄豆与甘甜的泉水相拥成浆。老板娘杨光仙手持长瓢娴熟地将酸汤点入沸腾的豆浆,乳白的浆液渐渐凝结成形,嫩如凝脂,香气诱人。

这碗闻名梵净山西麓的“金豆腐”,不仅裹着土家人的烟火气,更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密码。

梵净山脚下的金厂村,早年因开采金矿而得名。20多年前的金厂村,山是“矿山”,河是“矿河”,随着湖南、广西、山东等地矿商带着设备涌入,20多个火热的矿洞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洞里挖金、河里淘金,连孩子都提着撮箕在金厂河淘金。”杨光仙一边点着豆腐,一边回忆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大家都围着金子转,有的筹钱当起矿老板,有的进洞挖矿,有的干起搬运工,还有的上山砍树卖给矿山做矿洞的撑子木,全村以金为生。

杨光仙的丈夫田茂雄曾是一名矿工。他看着开金矿能带来吹糠见米的效益,和村民杨胜富、蒋茂培等5人筹资合伙开洞挖金矿。可“黄金梦”没做多久,矿洞越挖越深、积水越来越多,一场洪水把设备全冲毁了,投资全部打了水漂。

“黄金梦”没做成,挖金淘金破坏生态的惨痛代价却接踵而至。暴雨引发泥石流,矿渣堵了河床,下游稻田被泥水淹没;金厂河下游村庄饮水和农田灌溉都受到严重影响,村民怨声载道。72岁的木黄镇盘龙村村民罗会成说:“那时候山上光秃秃,人和牲口都不敢喝河里的水,水稻刚抽穗就枯死了。”

豆腐是当地人最爱的美食,当地制作豆腐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杨光仙负责金矿食堂,曾打算为矿工做点儿豆腐,可是金厂河水浑得滤不出清浆,酸汤点下去全是散的。

为保护梵净山生态,2003年起,印江自治县与梵净山管理局联合整治金矿,炸封了金厂、四方岩、标水岩等23个非法采矿点,上千名矿工和淘金人陆续撤离。

金厂村的“黄金时代”戛然而止,因开矿热闹起来的“金厂街”日渐萧条。随之,印江实施封山育林,颁布《印江河保护条例》等,用系列措施守矿、护河、禁伐,修复千疮百孔的生态环境。

不挖金矿,做什么?田茂雄放下镐头,被聘为梵净山首批护林员,职责是巡山护河,防偷矿、防淘金,每月工资300元。“虽然收入很低,但看着树苗一点点长高、长密,心里比挖金子还踏实。”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渐渐地,山坡绿了,河水清了,千年银杏树也愈发苍劲挺拔。杨光仙引来山泉水,种上生态豆,备好农家菜,拾起“金豆腐”手艺,开起了农家乐。“茂雄金豆腐山庄”成了金厂村第一块农家乐招牌,唱响了金厂村绿色致富的新曲。

杨光仙能做出汤豆腐、干豆腐、灰豆腐等五六个豆腐菜,再配上农家腊肉、水腌菜、干干菜、猫猫豆、时令蔬菜和洋芋饭,游客常吃不厌。旅游旺季,农家乐每天接待80多桌客人,淡季就卖豆腐干、灰豆腐,年收入30多万元。杨光仙说:“端稳这碗‘金豆腐’,比当年挖金子更踏实。”

如今,该村的豆腐还注册了“来木泉”商标,灰豆腐、豆腐干、豆腐丝等系列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各地。

傍晚时分,千年银杏树下早已游客满座。田茂雄大声招呼客人:“大家慢慢吃,‘金豆腐’不够的尽管添!”

重庆游客万鑫好奇地问:“为什么叫‘金豆腐’?”

田茂雄自豪地说:“我们一家几十年生活的起伏,最后还是靠开发生态旅游卖豆腐过上富裕稳定的日子。还因为豆腐的主要原料取于梵净山下的清泉和生态种植的黄豆,取名‘金豆腐’也是时刻提醒我们,守好绿水青山,才有挖不完的金山。”(侯万华 左禹华 魏红敏)

     | 铜仁市文明办

     | 齐敏

     | 谢俞

    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