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铜仁的生态坐标格外醒目,这里森林覆盖率超66%,有着梵净山这座全球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孤岛”,是贵州省唯一整市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验田”;在“护林生金、养山富民”的绿色转型中,铜仁以“先行先试”的勇气,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两山”转化铜仁答卷。
以制度创新破解“生态产品难变现”困局。针对生态资源“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共性难题,铜仁创新搭建核算、管理和交易三大平台,分别建立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GEP自动核算、“双碳”大数据监管、生态账户管理、生态产品交易、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活立木交易等数字化系统,全力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让“绿水青山”的价值首次有了“数字画像”,让“生态账”真正变成了“明白账”。
积极探索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创新推出“梵净生态账户”,以生态资产、生态经营、生态生活、生态保护、生态金融5个一级指标推出个性化积分评价标准,切实打通价值实现渠道,让绿色行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激励。创新开展“活立木”生态价值转化交易,推出全省首张“活立木数字资产证”,一年交易活立木204株,金额15.45万元,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
将“民生温度”作为检验成效的“试金石”。生态保护的成果,最终要落脚到群众的“钱袋子”“好日子”上;绿色发展的红利,必须让最广大的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铜仁始终把“群众满不满意、得没得到实惠”作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终极标尺,让“两山”转化不仅有“生态颜值”,更有“民生厚度”。2024年以来,在梵净山区域的江口、印江、松桃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4.78亿元,用于设立护林员、管水员等“生态公益岗”,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捧上“生态金饭碗”。
“两山”转化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生态优势不是“发展的瓶颈”,而是“最宝贵的财富”。铜仁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制度创新破题、以路径探索聚力、以民生共享验效,“两山”理念就能从“理论愿景”变为“普遍实践”,就能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永不枯竭的“发展活水”。(李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