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陵山脉层峦叠嶂的褶皱间,锦江河如一条灵动的玉带,蜿蜒穿行滋养出一座充满诗意与活力的城市——铜仁。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千年的文化底蕴;每一缕清风,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今年“五一”假期,铜仁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点燃城市的激情,上演一场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狂欢,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奏响文旅融合的崭新乐章。
非遗重生:祭祀仪式到全民狂欢的精彩转场
傩戏,作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在铜仁这片土地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它的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最初是为了驱疫逐邪而举行的祭祀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宋代,傩戏逐渐从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变为酬神还愿的戏剧形式。明清时期,傩戏与当地苗族、土家族文化深度交融,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成为铜仁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铜仁傩戏以其夸张的木质面具而闻名。这些面具色彩鲜艳、造型各异,每一个面具都代表着不同的神祇与鬼怪,仿佛承载着神秘的力量。在表演过程中,傩戏巧妙地融合了舞蹈、杂技和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唱腔,生动地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精神世界,与铜仁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象征。
五一期间,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摇身一变,成为了傩文化的盛大舞台。来自安徽池州、江西宜春、四川广元等全国各地的傩戏团队,与贵州本土的傩戏队伍汇聚一堂,共同为观众带来一场傩戏艺术的盛宴。
《古城相会》《快“傩”铜行》等创新剧目轮番上演,将传统傩戏的故事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赋予了古老傩戏新的生命力。
此次傩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便是首次引入了机器狗创意表演。当机器狗迈着灵活的步伐,与傩戏舞者的创新舞蹈一同起舞,传统与科技的碰撞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引发全网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观众们不仅能近距离欣赏到“上刀山”“踩红铧”等令人惊叹的绝技,感受傩戏表演的惊险与刺激;还能参与到傩面手绘体验活动中,亲手绘制属于自己的傩面,触摸千年非遗的温度;更能一起蹦“傩”迪,在欢快的节奏中领略傩文化的独特魅力。
铜仁创新性地采用“非遗+旅游”模式,为文旅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印江的“村戏”大舞台,各类非遗技艺轮番登场,创新编排的传统剧目精彩上演,巧妙地实现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赏。
在万山朱砂古镇、江口云舍景区等地,非遗展演从幕后走向台前,登上宽敞明亮的大舞台,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大众面前,使非遗重焕生机。
傩面具雕刻传承人杨云霞大胆创新,将傩面具雕刻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精心开发出项链、耳环等系列文创产品,成功让古老神秘的文化符号融入年轻人的时尚生活。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李志远高度评价:“铜仁傩戏的创新实践,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活态传承’典范。”
音旅融合:现代音乐与山水人文的共鸣
出生于松桃的杨雯梓,一直热爱家乡、宣传家乡,以歌声传唱多彩贵州,同时还一直用自己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尽绵薄之力。
五一期间,杨雯梓在八官溪马拉松智慧赛道举办个人直播演唱会,演唱会通过抖音直播吸引46万观众在线观看,单场涨粉超1万,成为“现象级”文化事件。
据介绍,此次活动以“天空之城,天籁之音”为主题,致力于打造全国首个“文旅场景搭建+演绎直播”不夜城综合体,是铜仁市文旅项目的创新实践。
八官溪乡村旅游产业带,这条全长42公里的智慧赛道,串联起草莓艺术园、星空露营基地等文化节点。演唱会选址于此,不仅利用其 “全天候、全封闭” 的专业设施,更将舞台置于山水之间,让观众在奔跑中感受音乐与自然的交融,是铜仁市“音乐+体育+旅游”的深度融合。
从中南门的梵净山歌会、百姓大舞台到杨雯梓八官溪的个人演唱会,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证明,文旅融合的深度在于让文化“可体验、可传播、可消费”。赛道不只是运动场地,更是文化叙事的舞台;演唱会不只是视听享受,更是地域品牌的立体营销。
当杨雯梓的歌声通过云端传唱到各地,铜仁的山水人文不再是静态的风景,而是通过音乐与科技,转化为可参与、可记忆、可传播的文化符号——这正是“文化+旅游”融合的终极魅力:让每一次聆听都成为一次抵达,让每一次体验都成为一次传播。
影视文化:打开铜仁文旅的“破圈”之门
2024 年 7 月,随着央视荧屏亮起《沸腾的群山》的片头,铜仁市万山区的转型故事首次以纪实影像方式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这部以万山汞矿枯竭型城市转型为原型的电视剧,首播即创下黄金时段收视率第一的佳绩,更以文学叙事的力量,为铜仁文旅打开一扇通往千万家庭的“破圈”之门。
2024年8月27日,电视剧《春风化雨》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首播,以0.2714%的收视率稳居黄金时段榜首。这部由铜仁籍编剧饶俊创作、佟丽娅主演的乡村教育题材剧,不仅讲述了两代教师扎根山乡的动人故事,更以“剧中取景地即旅游目的地”的创新模式,将铜仁的山水人文转化为全国观众的“诗与远方”。
截至当年 9 月,该剧全网曝光量达 4.63 亿次,带动铜仁相关旅游搜索量激增 300%,成为继《沸腾的群山》后又一文旅融合的标杆案例。
从《沸腾的群山》到《春风化雨》,一部部影视作品证明:文旅融合的最高境界,是让观众在剧情中看见自己的乡愁,在场景中触摸文化的肌理,在体验中完成对地域的情感认同。
当镜头里的梵净山云海、中南门灯火、苗寨炊烟化作游客手机里的打卡照,当剧中的非遗技艺、方言童谣、酸汤味道成为可感知的生活方式,铜仁的 “出圈” 便不再是偶然,而是文化自信与创新实践的必然结果。
武陵山间的云雾终年不散,而铜仁的文化盛宴同样永不落幕。傩戏面具在直播间里闪烁新的光彩,苗绣纹样在潮牌卫衣上绽放生机,马拉松赛道上的歌声与古老的傩舞遥相呼应——这是对千年传统最深情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最勇敢的作答。
在这里,每个巷口的灯笼都是舞台的追光,每条河流的涟漪都是乐章的节拍,每个驻足的身影都是文化的传承者。当游客带着傩面手绘作品离开,当市民哼着新编的苗歌归家,当这里的山水、街巷变成微博、抖音里的同款热门打卡地,铜仁早已在山水与人文的交融中,谱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旅传奇——文化从未远离生活,它就在锦江的波光里,在苗寨的灯火中,在每个人眼里闪烁的光芒中,永远鲜活,永远流淌。(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