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中南门——飞山宫
2024/12/13    来源:梵净云天     点击:451   

01.webp (1).jpg

从锦江大桥步入中南门古城,沿着右手边的小路前行,第一个景点便是飞山宫。它毗邻古城墙边缘,依东山山势而建,自山脚起,一路攀升至半山腰,形成前低后高的格局。飞山宫共有三宫,层次分明。皆采用四进制四合院的布局,整体占地572.29平方米,规模可观。宫墙之外,锦江河水潺潺流过,为这座古老的宫殿增添了灵动之美,山水相依,景致宜人。

02.webp (1).jpg

飞山宫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正德年间,它供奉着唐朝时期少数民族首领杨再思,人们尊称他为“飞山公”。在唐末五代的纷乱中,王室衰微、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的年代,杨再思先与马殷交锋,后归顺于楚国,挽救了“飞山蛮”于危难之中,使其势力扩展至湘西南、黔东南、桂西北的辽阔土地,玉屏亦在其中。最终,他带领部族归顺朝廷,被宋王朝追封为威远侯。湘、桂、黔三省边境的百姓将他敬若神明、尊为祖先,每逢农历六月初六飞山公诞辰,民众都会前往祭拜,那袅袅升起的香烟传承着历史的温度与敬意。

03.webp.jpg

如今,在时代的浪潮下,铜仁巧妙地以飞山宫为基石,精心打造出一座非遗文化展示中心,赋予了这座古老建筑全新的生命力。这里汇聚了丰富的非遗文化,国家级八项、省级八十五项。走进飞山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戏台,戏台左前方摆放着是全球最大的傩面具,刻画着开山将军的形象,高大威武,彰显了傩戏勇往直前的精神内涵。

04.webp.jpg

05.webp.jpg

步入飞山宫一宫,这里是傩文化艺术的展区。以前,我也曾误解“傩”字只是展现世间疾苦,然而此次参观才明白,它实则蕴含着人定胜天、勇克艰难的深刻寓意。左侧陈列着傩技与傩堂戏角色介绍,右侧墙上挂满了傩面具,这些面具是江口、德江等地非遗传承人的杰作,自清代传承至今,艺术价值独特,宛如岁月沉淀的瑰宝。宫殿背面的傩面具卡通版则别出心裁,它们以活泼可爱的形象拉近了我与非遗文化的距离,让我感受到新时代的创新与活力。

06.webp.jpg

07.webp.jpg

沿着台阶上行,来到厢房,印江油纸伞与塘头斗笠、花烛陈列其间。一句“塘头斗笠印江伞,思南姑娘大脚板”,道出了这些非遗产品充满了生活的韵味。其中,印江油纸伞中,“龙凤呈祥”一顶格外引人注目。据说新婚之时为新人撑起,寓意子女双全,它就像一把幸福的华盖,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祈愿,让我不禁为这传统工艺中的美好寓意所打动。

08.webp.jpg

继续拾级而上,思南土家族刻纸展厅展现在眼前。二宫主要展示思南土家族剪纸与乡愁旧物。右侧张著全老师的僖文化刻纸令人赞叹,十二生肖系列各具神韵,皆蕴含喜文化元素,每一生肖都有昵称,妙趣横生。左侧摆放着馆长杨老师精心收集的老物件,质朴平凡却唤起童年回忆与家的温暖,契合“乡愁故园”这一主题,宛如时光的旧笺,满载着岁月的深情。

09.webp.jpg

10.webp.jpg

11.webp.jpg

怀着对接下来展品的期待,来到了三宫。这里陈列着玉屏箫笛、各类民族乐器以及充满创意的飞山宫文创产品。玉屏箫笛,这一诞生于玉屏侗族自治县的传统乐器,其制作工艺精湛,音色悠扬婉转,在历史的长河中久负盛名,是中国传统竹管乐器中的瑰宝。

12.webp.jpg

再看那些文创产品,它们的设计别出心裁,巧妙地将思南喜文化、德江傩文化以及飞山宫印章等独特元素融入到了日常用品之中。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温度。

13.webp.jpg

参观完飞山宫,深深地被其震撼。飞山宫凭借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元化的展示,丰富了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内涵,生动的展现了铜仁非遗的独特魅力。它就像是一位文化的使者,在新时代的舞台上让民族文化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不仅如此,飞山宫还积极与学校展开合作,建立了研学基地,为无数求知若渴的学子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民族文化传承的大门。它就像一座明亮的灯塔,在文化传承的漫漫征途中,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让这些珍贵的文化根脉得以延续不断,为子孙后代们留下了一笔无比丰厚的精神财富,让文化的火种在岁月的流转中永不熄灭,持续福泽后世。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