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黄椒红瓜果香,一季秋来,万物丰。
时值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沃野田畴丰盈如常。金色的阳光倾泻而下,将万亩稻田染得金黄,秋风飒飒,风过处收割机迈着气势如虹步伐将一片片稻谷尽数收仓,伴着人们的欢呼和虫鸣鸟唱,这一季丰收隆重开场。
黔贵大地,从东到西、由南至北,高山深谷、梯田坡地,农民用沟壑纵横的双手捧起了一年的收获和喜悦。一筐筐沉甸甸的果实抬上田埂,一辆辆物流车迎来送往,在收获耕耘,也在播撒希望。
时下,和美乡村的新图景在天地间不断延展,这画卷承载着“三农”发展的底气,也承载着贵州万千农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定决心。守好“粮仓”,盯住“土特产”,推动农业产业增值增效,全省上下以踏实拼搏正在庆祝这大地欢歌……
“晒秋”时节谷满仓
——扛上“金扁担”,为地谋“粮策”
9月,第一缕秋阳刚刚迈过山峰铺满大地,在从江县贯洞镇腊阳村的鼓楼坪上,人们戴着斗笠,来回推动手中的晒耙,将刚收获的稻谷夯平晾晒。
远远望去,日出山头,晨曦映照,鼓楼前的平地上金黄一片,每一颗稻谷都吸饱了阳光,粒粒饱满,颗颗丰盈。
一年忙到头,粮食丰产丰收,是农民最期盼的事。
在长顺县,一夜秋风,将层层叠叠的梯田染黄,今年以来,长顺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服务社会化和东西部协作水稻科技攻关项目,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眼下秋收在即,稻浪翻滚间,11万余亩水稻正丰产在望;
在印江自治县,12万余亩水稻正陆续进入收割期,随着今年高效、标准、全程机械化的种植推广,当地的水稻单产有了喜人的成果。合水镇兴旺坝区的种粮大户卢华洋难掩喜悦之情:“今年收成比去年亩产增加了10%,单产从920斤提升到1000余斤。趁天气不错,要抓紧晒粮归仓。”
稻黄之际,也是高粱红,玉米壮的好时节,纵观全省,秋风过境均是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
截至6月底,今年全省已完成粮食播种4374.3万亩,油料播种920.4万亩,夏粮收获846.6万亩,油菜收获84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73.67万亩。
丰产丰收的背后,是精耕细作迎来的宏图大展。秋粮丰收,颗粒归仓,一笔笔种粮增收账,也展现了我省深入实施粮油生产能力提升行动,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单产提升、油料产能提升等“六大工程”的成果,抓住良种核心,用好良法手段,配好良机支撑,打好良田基础,随着青穗渐黄,贵州的粮食生产也迎接着喜人变化。
“火红”产业闹金秋
——盯住“土特产”,农民增收忙
8月22日,第9届贵州•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在遵义新蒲新区中国辣椒城热辣开幕,来自全国各地80余家企业齐聚贵州,共话“火辣”事业。
“与世界辣椒之都遵义的持续合作,是我们共同致力于推动辣椒产业发展的有力体现。”世界辣椒联盟秘书长张卢卡在开幕式现场表示。
提起贵州的特色优势产业,辣椒是绕不开的话题。2023年,贵州辣椒种植面积达520万亩,产量在782万吨以上,产值290亿元,累计带动140万椒农增收致富。
“今年辣椒基地整体产量非常可观,预计每亩能采收600斤以上的干辣椒,我家的10余亩辣椒地产值能达到10余万元。”在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卜台村,蔡德建时刻把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
不仅是辣椒,近年来,我省各地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朝着更宽领域、更大空间探索,实现了农民增收的多元化。特色产业开启“财富密码”,山间遍是丰收的“好声音”,金黄的刺梨挂果采收,甜蜜蜜的猕猴桃陆续上市,胖嘟嘟的红薯破土而出……
回顾过去,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土特产”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镇宁县六马镇靠蜂糖李成功跻身“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修文县谷堡镇平滩村凭借猕猴桃,荣登“亿元村”;施秉县牛大场镇牛大场村依托太子参,打开产值过亿的致富大门。
如今的贵州农产品,黄牛出山、茶叶漂洋过海、小辣椒变成了大产业、蜂糖李成为农民的“甜蜜”事业,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山地特色农业的振兴,激活沃野田畴风生水起,助农增收成效凸显,2023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和8.1%。
和美乡村展“丰颜”
——黔货出山道更畅,建设进山风正劲
金秋,南瓜上市。
在织金县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瓜农采收的景象,硕大的南瓜摆满在机耕道旁,午后时分便有货车前开运输,拖到三甲街道的南瓜加工厂。
“从8月份开始到10月份,都是贵州南瓜收购的季节,最多的时候一天收购量能达到300多吨。一般白天农户在地里采瓜,到晚上6点以后,大量货车便会陆陆续续将南瓜送到厂门口。”织金县农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孙建国说道,目前,该公司每天的鲜瓜出货量日均超100吨左右。
据海关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农耀公司南瓜等农产品已完成订单出口1000多万美金。厂内一个个码放整齐的“南瓜山”和快速运转的加工线,有力的佐证着这一数据,依托该企业的庞大收购力,2018年以来,织金县与各乡镇(街道)签订“南瓜协议”,已累计带动全县种植南瓜41.4万亩,累计产值达6.62亿元以上。
农耀公司在织金县以那镇五星村和龙场镇阳光村的种植基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种植备案基地”。南瓜订单出海,并非黔货出山的个例。依托广东省的市场优势,黔货越山出海敲开了东部市场的大门,全省351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47个“圳品”认证,为贵州农特产千里南下铺开新路。
订单的纷至沓来,为黔货出山铺就了更宽广的通道,从乡场的“提篮小卖”到“卖到广州,卖到国外”,“农特产”出山激荡着乡村活力,同时,乡村建设“进山”的步伐也在加快,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具象化。
近年来,我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探索整村推进农村改厕、改圈和污水、垃圾治理试点。完善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机制,培育壮大农村电商、乡村民宿、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支持农民群众自发举办特色鲜明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一系列的强农惠农富农的举措,从提升硬实力到增强软实力,打通乡村建设新天地,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质量增颜值,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农村面貌正在争相露头。
眼下,又是一年好“丰”景,喜看贵州大地,秋意染丰年,农业产业越来越强,饭碗越端越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步伐正大步向前。(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皓 梁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