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酒、满月酒、升学酒……以前一年要吃八九次酒席,挣的钱还不够送礼。”正安县土坪镇明星社区居民方鑫说,自从村里制定村规民约,对滥办酒席行为进行整治后,大家觉得轻松了不少。
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需要人人参与、人人支持。
2021年6月,贵州省启动“推进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重点治理滥办酒席、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推动移风易俗工作从农村地区向城市社区覆盖。
2022年4月,全省进一步深化专项行动,重点治理大操大办、高价彩礼、迷信活动,推进婚事新办和丧事简办,广泛倡导开展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同时,有力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生动活泼的良好社会环境。
破除陈规陋习 引领文明风尚
“我积极响应村里号召,放弃为孙子办满月酒,村里把我评为进步村民,还给我积分,今天我用积累的积分来兑换了不少东西。”9月1日,抱着从积分超市里兑换的一堆生活用品,息烽县温泉镇兴隆村村民周跃菊笑容满面。
近年来,为倡导文明新风,兴隆村探索建立积分制度,评选出的优秀村民、家庭或者集体,可凭积分到超市兑换物资,还能得到流动红旗,享受公益项目申报优先权等。
“‘攒积分’让村民改变了旧观念,有效激发了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如今我们村的风气越来越好了。”兴隆村党支部书记王正刚说。
2021年贵州部署开展专项行动,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陈规陋习治理。在机制建设上,要求各地将移风易俗重点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建立红白理事会以规范办理酒席,设立道德榜、光荣榜、红黑榜等加强教育引导——湄潭县“车不过十、礼不过百、时不过三”、天柱县“合约食堂”、福泉市宴席“八大碗”等为全省推进治理滥办酒席、大操大办提供了实践样本。
整治人居环境 提升村容村貌
走进玉屏自治县亚鱼乡郭家湾村村民张有洪的家,红砖垒砌的花台里花草错落有致,偌大的庭院一尘不染,室内各类物品摆放整齐。
“我们村家家都有小花园,每家的庭院都有不同的风景。”张有洪说。
村民如此“爱美”,是玉屏实施“最美庭院”创建工程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贵州加大力度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确推进计划和重点任务,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全力推进全省村容村貌提升。
在去年的基础上,我省今年对“农村私搭乱建、乱堆乱放问题”“厕所革命”“水源地保护和管理”“农户室内环境维护和生活卫生习惯”等7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各地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指明了方向。
清镇市对标乡风文明建设要求,将乡风文明“软要求”量化为“硬指标”,通过“评比换积分,积分兑礼遇”方式,推动乡风文明由倡导、约束向居民自治有序转变。
黔西市大关镇丘林村在村里建起了污水处理站和生活垃圾保洁收运体系,有力改善村居环境。
如今,我省各地正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确保环境卫生整洁有序,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化志愿服务 浸润乡风文明
“农村‘五治’是什么,听我和你说。一是要‘治房’,重点治危房……”
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村王有菊等5名苗族妇女,自发创作了宣传小视频。王有菊说,她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县里处处可见的彩绘文化墙。
近年来,开阳县在全县发起“强国复兴有我·彩笔绘画新风”志愿服务文明实践活动,在各乡镇(街道)中小学和幼儿园招募彩绘志愿者教师,利用农村部分闲置墙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移风易俗、农村“五治”等内容通过墙绘的形式“讲”出来。
移风易俗不仅需要落到实处的“硬举措”,还需要浸润人心的“软手段”。近年来,贵州提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成立各类志愿服务队,以丰富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赤水市发动社会力量组建“茶馆嗑子匠”志愿服务队伍,设计志愿服务项目,着力破解移风易俗宣传“难深入”、突出问题信息“难收集”、陈规陋习治理“难迅速”的三难问题。
乌当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辖区各村(居)全面组建“移风易俗倡新风”志愿服务队,大力开展“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社会新风尚。
文化是乡村的“魂”。我省积极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坚定信心、引导群众的作用,持续激发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马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