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大变样!74岁老党员黄尚炳眼中的大龙
2025/11/11    来源:梵净云天客户端     点击:316   

站在大龙开发区二号主干道上,74岁的老党员黄尚炳望着远处鳞次栉比的厂房与纵横交错的路网,浑浊的眼眸里泛起光亮。“以前这里全是荒坡土路,现在高楼厂房拔地而起,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有着52年党龄的他,是这片土地从荒芜到繁华的见证者,更是大龙开发区“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亲历者。

1.jpg

二号主干道

时光回溯至半个世纪前,黄尚炳的记忆里,大龙还是个“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偏远小镇。“那时候去铜仁县城,天不亮就得赶马车,在坑洼土路上颠簸四五个小时才能到。”1950年出生的黄尚炳,21岁参军成为工程兵,1975年退伍后便投身湘黔铁路大龙段建设,用青春汗水铺就了家乡的第一条“希望之路”。

2.jpg

黄尚炳谈变化

如今,当年的铁路早已融入全国高铁网,大龙的交通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产业大道四通八达,曾经的乡间小道变成了通衢坦途。交通的蝶变,让这片土地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依托黔东门户区位与资源优势,大龙开发区吸引中伟股份、凯金新能源等一批龙头企业入驻,形成以新型功能材料为首位,循环环保、轻工制造等五大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2024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45亿元,较2020年增幅达116.58%。

产业兴则就业旺,就业稳则民心安。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开发区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让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得外出打工,现在附近企业多了,孩子们不出镇就能找到好工作,还能照顾老人孩子。”黄尚炳笑着说,如今的大龙,不仅有蓬勃发展的产业,更有日益完善的民生配套:崭新的学校、现代化的医院、整洁的社区广场一应俱全,村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3.jpg

黄尚炳看着退伍证

闲暇时,黄尚炳总会揣着褪色的退伍证,到二号主干道散步,或是参加村党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每天看《新闻联播》,知道国家发展越来越好,咱们大龙也跟着沾光。”这位老党员感慨道,从荒坡小镇到千亿级产业高地,从泥泞土路到现代化新城,大龙的每一点变化,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一代代建设者的接力奋斗。

夕阳下,黄尚炳的身影与远处的产业园区相映成趣。他眼中的大龙,不仅是一座飞速发展的产业新城,更是一幅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业有所就的幸福画卷,在新时代的黔东大地上徐徐展开。(张露露)

     | 铜仁市文明办

     | 齐敏

     | 谢俞

    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