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142箱青椒刚装完车,直接发往湖南,粤港澳那边的订单还在排队呢!”近日,在贵州百汇源蔬菜大棚基地里,负责人杨元桃指着挂满藤蔓的青翠辣椒,话语里满是底气。大棚外,工人们忙着分拣打包,新鲜辣椒带着露水的清香,正踏上“头天采摘、次日上架”的旅程。

百汇源辣椒基地。
这热闹的采收场景,源于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借着东西部协作东风兴起的“订单种植”模式。当地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需求,让蔬菜从种下去就不愁卖,实实在在打通了“黔货出山”的快车道。

辣椒丰收。
在百汇源这个505亩的大棚基地里,藏着高产的门道。通过循环种植技术,一年能种两到三茬蔬菜,土地压根闲不下来。就说今年的80亩辣椒,从6月采收到10月底,亩产足足有1万斤,总产量能突破80万斤。靠着过硬的品控和稳定供应,基地早在2022年就拿下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的“金字招牌”。

工人在采摘新鲜辣椒。
“现在不是我们找市场,是市场找我们。”杨元桃的话透着踏实,“明年的丝瓜、黄瓜订单都已经来了,种什么、种多少,订单上写得明明白白。”2024年,基地蔬菜年产量超400吨,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这串数字正是“订单农业”的最好注脚。

工人忙着分拣打包。
产业火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在基地干活的黄道乡龙江村村民刘秀平算起了收入:“在这里干了四五年,一天80块,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家,比外出打工踏实多了。”从种植到包装,基地50多个稳定岗位,让周边村民实现了“务工不出村”。

工人在搬运辣椒。
百汇源的红火只是万山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区已有6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今年以来接到大湾区订单约300吨,已供应新鲜蔬菜200吨。
如今在万山,“订单”就是种植的“指南针”,大棚里的蔬菜顺着东西部协作的纽带,从田间地头直达湾区餐桌。这不仅种出了产业兴旺的好光景,更让乡村振兴的底色越绘越浓。(肖凤娇 陈佳睿 邓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