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有事,干部干、群众看,现在院坝会上一商量,大家都主动搭把手!”万山区黄道乡白屋场村驻村第一书记罗世珍的话,道出了黄道乡驻村工作的核心转变——从“干部主导”到“群众主角”。驻村工作队如种子扎根土地般融入群众,用真心换真情,让乡村治理有了“新路子”,群众生活有了“新盼头”。

院坝会搭起“连心桥”,村民变身“建设者”
“要修文化长廊,缺人手、缺想法,大家都来出出主意!”今年初春,罗世珍在白屋场村的院坝会上抛出想法,没想到一呼百应。以往村里搞建设,常遇到“等靠要”的情况,他创新推行“院坝会群众议事”机制,把会议室搬到村民家门口,让大家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长廊建议建在空旷广场旁,方便我们开展鼟锣文化活动”“凉亭可以建在坝区田坎旁,夏天能乘凉”……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文化长廊的蓝图逐渐清晰。村民们主动投工投劳,有的搬砖、有的做木工、有的刷漆,连在家带娃的妇女都主动帮忙递工具。如今,两座凉亭已稳稳立在村口,文化长廊成为群众鼟锣的好去处,9条便民路和3座便民通车桥也已完工。

“群众齐心议事,咱们村的文化长廊、便民路桥才建得这么快。作为党员,我肯定要冲在前头。你看今年,鼟锣一响、龙灯一舞,村里过年肯定比城里还热闹!”老党员田兴弟笑着说,孩子们有了安全的玩耍地,妇女们已约着组建秧歌队,“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帮扶金暖了“民心窝”,设施“短板”变“跳板”
“现在党支部新阵地建起来了,娃上学还能领助学金,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底,心里真是踏实得很!”马黄村受助学生家长陈发莲大姐笑着说,“这好日子,多亏了驻村第一书记刘朝友跑前跑后的忙活。”驻村轮换以来,刘朝友和长坳村第一书记胡科正多次对接帮扶单位中国振华集团,为村里争取“及时雨”般的支持。

截至目前,已帮助马黄村申请到47590元党支部活动阵地建设经费,新阵地设施建设即将完成;帮助长坳村申请到30000元保坎维修费,补上了村口道路易滑坡的“安全隐患”;同时,为马黄村、长坳村和黄溪村共申请到22000元金秋助学金,保障7名困难学生顺利开学。“现在走路不担心摔了,娃读书有补助,下一步还要装路灯!”刘朝友指着村里的主干道介绍,马黄村和长坳村计划安装100盏路灯,10万元经费正在申请中,“以后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摸黑了。”
驻村经费“用在刀刃上”,产业“蓝图”绘出“希望”
“以前晚上出门,手电筒得攥紧,现在路灯亮到家门口,心里真亮堂!”力坳村村民吴海生的话,是驻村工作队用经费办实事的生动写照。今年,力坳村驻村工作队将7万余元驻村经费全部投入民生,190盏路灯沿村道亮起,不仅照亮了村民的夜路,更暖了大家的心。
当前,工作队又把目光投向长远发展。“咱们村山地多,种油茶正好!”驻村队员多次调研后,计划争取油茶种植奖补项目,1000亩油茶林的蓝图已然绘就。“项目若落地,130万元奖补金分5年拨付,不仅能改善生态,还能让大家有持续收入。”驻村第一书记王江旭说,从“点亮夜路”到“种下希望”,驻村工作既要解当下忧,更要谋长远,让村民的获得感一年比一年强。
从院坝会上的热烈讨论,到帮扶金带来的民生改善,再到产业蓝图绘就的未来,黄道乡的驻村工作队用“驻心”换“齐心”,让“村里人”的身份越做越实,群众的幸福路越走越宽。(姚元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