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土家花灯舞出和美乡村的精气神
2024/07/24    来源:梵净云天客户端     点击:376   

思南县依托“土家花灯”这一国家级“非遗”资源,牢牢把握“高标准”和“接地气”两个原则,丰富活动内容,着力打造群众精神文化家园,让文化活动遍地开花,让思南“土家花灯”舞出了和美乡村的精气神。

因势利导,打造文化名片

思南土家花灯,思南土家民间歌舞艺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演唱的内容多是思南土家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容,音乐轻快,悦耳动听。以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灯戏兼融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从而成为戏剧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为人们喜闻乐见。

微信图片_20240724154247.png

花灯在思南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人人都会唱花灯,每逢春节,思南城乡处处可见拜年的花灯,许多自然村庄都组织了花灯队,拥有自己的表演服饰、道具、乐队和特色节目,花灯的传唱成为了乡风民俗。

另外,成立专门的思南花灯非遗馆,作为思南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以“创新、研发、销售”为主题、以发展促进群众增收为内涵、以技艺传承为核心的对外窗口,让群众近距离体味家乡文化遗产的魅力。目前,思南花灯非遗馆开展花灯传承人培训10余次,培训传承人400余人次。

整合资源,凝聚文化活力

思南县深挖辖区文化资源,激活思南土家花灯的“生命张力”。积极筹措资金在安化街搭建花灯大舞台、修缮花灯广场及村级文化活动广场,加强文化场所阵地建设,丰富场所服务功能,先后举办思南县“传承非遗花灯·舞动和美乡村”群众品牌文化百姓花灯大舞台活动三期。深入挖掘民间艺人和文化能人,积极探索文化技艺传承发展,激发技能人才创新活力,涌现了刘胜杨、许朝正等10余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有专门从事花灯教学的教师500余人。培育民间文艺团体和业余文化队伍,经常性组织开展文艺汇演、戏曲表演、文艺培训等活动,提振农村群众的精气神,让群众在家门口切身感受欢乐喜庆、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

微信图片_20240724154301.png

目前,开展了思南县“非遗传承进校园 童心共筑中国梦”2024年庆祝“六一”少儿土家花灯健身操大赛,参与人次5000人次;思南县老年大学花灯健身广场舞培训,参与人次200人次。

以文化人,促进乡风文明

通过设立花灯戏培训课程、举办各类花灯戏会演、健身操大赛等方式,构建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线的非遗文化体系。同时,利用学校大课间、特色教育等契机,开展花灯进校园等活动,聘请老艺人走进校园传授花灯技巧,推动花灯进学校、进农村,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培养新一代花灯传承人,为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发展储备力量,目前,培训学生3000余人次。2024年以来,思南组织花灯队外出展演活动2次,开展花灯主题赛事活动2次,开展集中宣传3次,发放宣传册1000册,覆盖群众达30000人次。

微信图片_20240724154316.png

同时,通过把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党的好政策等写进歌词的方式,以花灯唱跳的表演形式在农家院里进行广泛传播,把会议精神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宣传,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下一步,思南县将持续汇聚力量,进一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成效落地,擦亮思南“非遗”文化名片,让“土家花灯”舞出和美乡村精气神。(李紫英 张峰 向华强)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