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在铜仁市思南县许家坝镇蒲家寨村,村民一大早就自发忙碌起来,摆放桌凳、打扫卫生、准备食材,一场别开生面的“连心活动”渐渐拉开序幕,全村男女老少欢聚一堂,边看节目边吃“连心饭”,喜迎新春佳节,共话乡村振兴。
上午10时许,歌舞、拔河比赛、唱花灯等精彩节目在乡村大舞台上轮番上演,都是蒲家寨村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内容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等主题紧密结合,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
舞台上本土“艺术家”表演精彩,为活动增添了喜庆气氛;舞台下大家边欣赏节目边互话家常,现场一片欢乐祥和。
“接地气、有新意、富活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既能丰富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搭起了邻里间相互交流的平台,大家都乐于参与。”蒲家寨村党支部书记谭应龙略显自豪,村里“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和大力推行后,村民的思想观念转变了,更热衷于乡村建设与治理。
敦风化俗,久久为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面貌怎么样。
距离思南县城35公里,位于许家坝镇正北方的蒲家寨村,按姓氏聚集着700多户人家,以蒲、谭、肖三大姓为主。过去像其他农村地区一样,也曾因争水争地而闹得不可开交。
2013年由于天气原因,以蒲姓为主的村组截留了全村的饮水工程,导致谭家组缺水,让双方由来已久的矛盾激化。
“这事谁来都没用。”如今旧事重提,许多村民依然情绪激动。村委会只能求助于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
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力量和乡贤的力量。80多岁的蒲心金是退休教师,为人作风正派,理得清人脉,是乡亲们信任的矛盾化解好帮手。
“农村矛盾问题都涉及经济利益。”蒲心金说,近3000人的村寨,一处水源的确不够用,何不把曾经种植羊肚菌的闲置水池利用起来。
在镇政府的帮助下,蒲家寨村集资买了水泵,从马家洞水库引水,再通过农用灌溉水池蓄水,水源充足,蒲、谭两姓握手言和。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村地区的社会治理不可避免会遇到新形势和新问题。当传统的“熟人社会”不足以解决一切问题,规则的建立势在必行。问题是,规则的内容是什么?规则应该从哪里来?
老百姓的事儿还得靠老百姓自己来管。蒲家寨村把脑筋动到了“村规民约”上,让村民自己立规矩、定制度。
2022年5月的一次群众代表大会上,谭应龙直奔主题,请大家围绕“法律法规、道德教化、民族团结、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改善村风”等方面,“村规民约”还需要怎么改,谈想法、提建议。
“当前使用的版本有23条,超过1000字,上了年纪的村民记不住。”老党员曾昭明说,村里的“村规民约”已经沿用了几十年,不少条款已跟不上时代发展,他希望简化内容。
一“条”约定,尽“扫”陋习。结合新时期美丽新农村特点,在征求群众意见后,蒲家寨村把人情交往、勤劳致富、移风易俗等内容浓缩为一条新的“村规民约”,并张贴在各村组的宣传栏上。
“爱党爱国爱人民,民主管理组织强。乡村振兴同参与,共建美丽新农村……”简化后的“村规民约”只有短短140个字,却涵盖了环境整治、尊老爱幼等村庄治理的方方面面,村民一致同意表决通过。
“自从有了这个‘村规民约’,我们村不仅产业兴旺、村道干净整洁,甚至连人情交往都没有攀比。”曾昭明对村里的变化喜闻乐见。
“新的‘村规民约’对环境卫生、移风易俗都作出了更加科学的指引,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让我们的基层治理工作有了抓手。”谭应龙说道。
“思想变了,行为就改变;行为变了,生活就改变。”这两年,蒲家寨村的警情少了很多,需要镇里协调解决的矛盾纠纷基本没有。乡镇派出所、司法所的负责人也看到了村里的变化。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农村移风易俗绝非一日之功。谭应龙深有感触:“村规民约”能够激发村民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广泛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就能最大限度激活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
得益于“村规民约”的合理运用,蒲家寨村黄牛养殖、饲草种植、林下养蜂等产业欣欣向荣,广大群众精神面貌持续改善,村庄正朝着宜居宜业宜游的“十美蒲家寨”美好愿景迈进。(葛永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