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扎实抓好基层党建、社区治理、就业服务、公共服务、文化服务“五个”方面工作,着力构建服务群众“连心桥”,助力搬迁群众实现居安、业安、身安、心安。
强化基层党建,夯实为民服务战斗堡垒。健全组织体系,完善“社区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的基层组织体系,推行“建组织、建阵地、建制度,抓管理、抓服务、抓发展,强责任、强保障、强督促”的“三个三”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党建工作与易地搬迁地后续保障服务深度融合。突出党建引领,县委、县政府和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召开调度会、推进会研究部署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6次,印发《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社区)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形成党委引领、多部门协同推进后续扶持的工作格局。配强队伍力量,建立13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党组织,全部实现支书、主任“一肩挑”,全覆盖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3人、工作队员55人,配备专职党务干部17人,结对帮扶干部288人,各安置点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断提升。截至目前,13个安置点共发展年轻党员15名,吸收入党积极分子27人。
强化社区治理,打造群众满意“居安”家园。强化“三治”融合,加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开展“红色物业”工程,推行“民心党建+X”模式,组建青年志愿服务队、青年突击队、创业服务团,推行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治理模式。强化公众安全,统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综治中心、警务室、卫生室、群团组织工作站等建设,逐步推进“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全覆盖,强化视频监控和智能门禁的联网应用,整合社区服务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群众工作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调一致。强化矛盾调解,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网格化安保组织,聚焦“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对安置点群众实行领导联系、部门帮扶、乡镇(街道)负责、干部包保,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和安全隐患排查。2022年,排查化解矛盾纠纷59起,全县13个安置点和谐稳定。
强化培训就业,打造群众增收“业安”家园。开展就业培训,按照“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施培”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聚焦全县产业发展用工需求,摸清搬迁劳动力培训意愿,结合个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2022年,开展搬迁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2期、培训803人,发放培训补贴9万余元。抓好企业引进,建立13个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就业岗位推荐和组织技能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积极制定安置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引进企业入驻县内易地搬迁安置点,带动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2022年,13个安置点新建帮扶车间4家,累计引进企业26家,带动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410人。开发就业岗位,按照“省内外输送一批、县内园区企业派送一批、帮扶车间吸纳一批、公益性岗位解决一批、自主创业实现一批、政策兜底保障一批”的“六个一批”办法,积极开发县内公益性岗位,满足安置点群众就业需求。2022年,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217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447人,开展专场招聘活动2场次,推荐就业岗位1500个,有效保障了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增收。
强化公共服务,打造群众认同“身安”家园。办事服务有保障,严格按照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要求,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统一设立水电、医保、民政、户籍等服务窗口,设立党员活动室,开放“四点半课堂”、老龄活动室、健身室、图书室等功能科室,全方位为搬迁群众提供热情、优质、高效的服务。教育医疗有保障,新建安置点学校,完善教育教学功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搬迁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全县13个安置点周边共有40所学校,配套教师共1867人,满足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就学。加强卫生医疗机构建设,配备医务人员,合理增设床位,完善慢性病家庭医师签约服务工作,定期组织开展义诊活动,最大限度地解决搬迁群众就近看病和及时就医问题。便民服务有保障,全县13个安置点服务中心采取单独建或联合建的方式,设立“工青妇”(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站13个,吸纳工会会员1338人,招聘社会工作者3人,建立“工会爱心之家”13个,建立职工之家、“小桔灯”亲子阅读书屋、“追梦书屋”各4个,配备西部计划志愿者17名,打造青年志愿者夜校4所、新时代“12355”青少年服务台4个,建设春晖社4个、爱心超市1个,让居民生活更加便捷。
强化文化服务,打造群众幸福“心安”家园。弘扬传统文化,充分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党的好政策好声音。共青团县委、县妇联在红旗社区“四点半课堂”开展“童心向党·喜迎二十大”主题活动,进一步激发安置点青少年的感恩之心,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业余生活,结合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地方特色节日,组织开展群众性集体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县关工委、共青团县委、县妇联、县卫生健康局联合邀请沿河贝斯特学校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开展“小桔灯”亲子阅读暨关爱服务“四送”活动,并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家风家教知识宣讲等活动。创建社区文明,积极鼓励搬迁群众参与志愿服务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物品;引导搬迁群众到多功能文体室、图书室有序开展健身活动与图书借阅;组织开展“文明楼栋”“文明家庭”“好媳妇”“好邻居”、劳动模范、勤劳致富模范户等评选活动,不断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增强主人翁意识,有力促进搬迁群众互动交流,增强安置点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杨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