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铜仁市万山区以党建引领“四安家园”建设为抓手,按照“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各记其功”原则,合力构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办事圈”“生活圈”“就业圈”,不断提升易地搬迁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稳步推进搬迁群众“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优化机制,构建“全天候办事圈”,用高效服务实现“稳得住”。实行“一站式”服务办结,推动卫健、民政、人社、综治、公安、群团等服务窗口下移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社区干部等纳入统筹管理,细化58项服务清单,完善首问责任、服务承诺、限时办理、服务规范、责任追究等13项规章制度,全面简化服务流程,实行“一站式、一次性”办结,为搬迁群众提供高效服务。线下探索构建“群众点单、社区供单、党组织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的“五单”办实事联结机制,线上依托“仁义万山”微信小程序志愿服务平台,实现“自下而上”群众点单、“自上而下”精准服务。实行“网格发现、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模式,对发现的问题逐级化解、逐一落实。今年以来,全区线下点单3万余件,服务群众5万余人次,线上平台点单1003条,办结率达100%。推行“八小时外”服务机制,制定出台机关在职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工作方案,推动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干部到安置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报到全覆盖,由党群服务中心组织党员认领服务岗位和承诺事项,利用节假日和“八小时”以外时间,参与社区治理,开展思想引领、文明倡导、纠纷调解、政策解释、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帮助搬迁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凝聚资源,构建“十分钟生活圈”,用暖心服务实现“快融入”。强化党建引领,统筹建立安置地党总支3个、党支部10个,制定安置地党的建设和党建引领服务清单,推行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居民群众自治、驻区单位参与共治、群团组织融入联治为支撑的“一核三治”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和“两长五员”(党小组长、居民组长,思想引领员、就业协管员、社区警务员、物业服务员、纠纷调处员)作用,将党的建设、民计民生、基层治理、平安创建等工作下沉到网格、落实到网格,推动实现安居乐业。提升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安置地学校12所,划转跨县域搬迁教师编制215个,新增学位21740个,引进天立学校、长沙雅礼中学等民办品牌学校,开通易地搬迁户子女入学绿色通道,为搬迁群众子女提供“十分钟就学”服务;配套建设安置地卫生室9个,配备10名村医,派驻6名帮扶执业医师,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搬迁群众提供“十分钟就医”服务。优化文化服务,把易地搬迁安置点建在主城区环境优美的木杉河畔,让搬迁群众能“十分钟”徒步到木杉河公园健身、娱乐。同时,配套建设生活超市8个、休闲广场9个、公厕3个、运动场9个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等志愿活动500余场,组建乡风文明队开展宣讲100余场,在所有安置社区制定居民公约,新办爱心积分超市用“积分”激发自治动能,建立易地搬迁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自治机制,让搬迁群众快速融入城市生活。
整合力量,构建“全方位就业圈”,用“五个一批”实现“能致富”。开办“微工厂”解决一批。将原本用于社区管理的配套用房让给企业兴办微工厂,建立微工厂产业园,引进阿里巴巴大数据标注、景航服饰等12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累计解决搬迁群众就业2200余人。其中,万山区“小区建工厂”“农民变工人”的实践探索得到人民日报、央视焦点访谈等媒体纷纷关注点赞;引入AI豆计划,每年可培训数据标注师1000人以上,实现长期稳岗就业200余人,人均月收入4100元以上。公益性岗位解决一批。瞄准搬迁群众中“弱劳力”就业困难群体,加强与用工单位的沟通对接,积极开发与之相适应的社区保安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帮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今年以来,全区共开发易地搬迁公益性岗位690个。自主创新就业解决一批。利用安置区地处市区这一优势,鼓励群众充分发挥自身特长,自主创业就业。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自主创业就业185人,其中,旺家社区搬迁群众利用毛线手工织花的特长,组织群众在家中利用闲暇时间织毛线花,社区开办手工坊,通过视频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帮助群众实现自主就业,该做法于2022年10月12日得到《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培训提升技能解决一批。根据市场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电工、育婴、叉车、缝纫等培训,帮助群众提升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从而实现就业增收。今年以来,共开展易地搬迁劳动力培训1113人次。外出劳动就业解决一批。由党群服务中心组织社区干部、就业协管员等全面摸排困难户、搬迁户、边缘户等,建立用工、务工需求数据库,建立全省首个安置点区级人力资源市场,通过举办就业招聘会、上门推荐就业岗位、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等方式,有序组织搬迁群众外出劳动就业。今年以来,累计实现外出灵活就业近1万人,通过东西部协作渠道组织输送搬迁劳动力1017人。(喻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