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德旺乡“1+N”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2022/09/01    来源: 文明铜仁公众号     点击:1020   

近年来,江口县德旺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紧扣乡村振兴“五大振兴”目标,深化党建引领,深度融合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民族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着力把坝梅村打造成以特色民居、特色产业、特色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红色文化”

变革命力量为精神引领         

为切实增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吸引力、影响力,围绕讲好德旺红色故事、传承好德旺红色基因、传递好德旺红色声音等,依托木根坡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增建红色文化展示墙和“红石榴家园”,深入开展“七个一”体验式教育活动并不断优化充实教育内容。同时,该村组建红色文化宣讲队,以旅游旺季、入户工作等为契机,通过实地讲解、座谈宣讲、提问交流等方式,确保红色文化覆盖全村。今年以来,坝梅村共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开展红色文化宣讲3000余场次。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农产发展”

变绿水青山为压舱基石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德旺乡立足坝梅村水土资源实际,大力发展乡村特色农业,以彰显“特”字小农经济为着力点,成立以乡党政主要领导抓整体,联系村领导、包村干部抓大体,驻村干部、村干部等抓具体的上下联动三级特色农业发展小组,采取入户走访、实地调研等方式全面摸清坝梅村土地资源底数,为长期外出务工家庭、家中半劳动力、弱劳动力家庭以及农机大户等搭建平台,实现劳动力、土地、农机服务等闲置或半闲置资源的劳务互助。同时,积极完善产业链,由村合作社派遣专人对接县内外市场经营主体,实现产销对接衔接,进一步形成生产、销售、再生产环环相扣、线线相接的循环农产发展模式。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

变物力资源为发展动能       

大力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德旺乡以西线旅游经济发展为依托,紧扣“梵净德旺·清心坝梅”发展目标,通过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积极向县级各有关部门申报少数民族村寨建设资金300余万元,同时通过多次外出、发动身边资源进行招商引资,目前,建成1座游客服务中心,建成完善水上乐园、彩虹滑道、亲子体验等项目,发展农家乐或民宿11家。另一方面,创新“体育+旅游微休闲+商业业态”的发展模式,以体育特色产业复合旅游功能为特点,与贵州梵净体旅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协议,通过合作运营的方式,建成少数民族体育场馆1座,修缮完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型民族特色建筑12栋。截至目前,已举办各类户外活动、体育赛事200余场次,民宿入住总量达2000余人次。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风文明”

变优良习俗为精神风貌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坝梅村组建1支民俗文化队,通过入户走访、院坝会、田坎会等方式宣讲中央和省、市、县有关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法规,同时,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走访老文化艺人、线上查阅资料等方式挖掘古风古训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成立一支由党员、老文艺人、民俗文化爱好者等不同群体组成的少数民族文化文艺表演队,利用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特殊节日等时间节点,定期组织开展文艺汇演、民俗文化表演等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多形式展示少数民族榜样人物事迹,促使广大群众对标先进,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贡献力量。截至目前,建成少数民族文化广场1个、民族文化展示中心1个。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俗文化”

变传统文化为前进拉力

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坝梅村利用村广播、宣传栏、宣传手册以及微信平台信息推送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全村党员群众宣讲法律政策知识,并组织开展村级法律咨询指导服务。目前,已提供法律咨询指导服务800余人次。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完善《坝梅少数民族村寨村规民约》,设立村级“红黑榜”,通过曝光公示,倒逼群众强化社会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此外,在移风易俗方面,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决抵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对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将成为新一年“坝梅榜样”评选人选,并同步纳入“德旺榜样”评选人选,让好人好事好风气成为坝梅村的靓丽底色。(邵章兵)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