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干田种稻能抗旱 稻田种出“新花样”
2022/08/26    来源:梵净云天     点击:1931   

8月24日,印江自治县板溪镇泉溪村稻耳轮作基地热浪滚滚,室外温度超38度,近一个月以来,当地遭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稻农任廷富在基地和基地周边区域种植的3亩三系杂交水稻(9香优007),稻田陆续出现干涸开裂、稻秧枯萎等症状,但与之相比的是,该基地的另一户稻农侯万方,他在同一片区域、同等气候,同一品种条件下种植出8亩水稻,眼下却是茎状苗青,稻浪翻滚,一青一枯的两种稻田画风凑在一起形成了鲜明对比。

“今年我们这些水田谷子遭殃咯,天干全部开裂,收成起码少了六七成,他们栽的旱谷就好咯,这轮天干没受啥子影响,收成起码是保住了。”在印江自治县泉溪村稻耳轮作基地,稻农任廷富,站在自家稻田里看着枯萎的稻秧苗,既心疼又无奈地说道。

2021年,外出务工多年、回乡发展的侯万方,看到家乡稻耳轮作发展模式办得风生水起,毅然加入到家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但很快他就发现,稻耳轮作模式下稻田因种冬耳长期处于干涸状态,在来年翻耕种稻时,稻田往往储不住水,且轮作过程中,对建好的农田灌溉水利基础设施破坏较大,这时,侯万方想到自己外出务工时的见闻和父亲在干旱时期,带着他在旱地里种植水稻的经历,催生了他在旱地种水稻的想法。

“小时候,我父亲是一名水库管水员,有一年遇到天干,我父亲就在坝前空地上撒些谷种,每逢下闸放水他就冲灌一下,没想到最后谷子长得还很好。”在侯万方回忆中,父亲儿时一次偶然示范在他心中播下了旱地种稻的种子,成年后的候万方在南下务工中,更是亲眼目睹了旱地种稻的丰收场景,更加坚定了他回乡种旱稻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回到家乡侯万方,种植的旱稻与其他地区专门从事旱稻种植并不相同,他在水稻选种上没有特定要求,购买的稻谷种也不是专业的旱稻种,而是该县在全县普遍推广种植的9香优007杂交水稻,该水稻虽具有抗旱、抗病能力强等特性,但主要还是种植在水源比较充足的区域,在沙地和保水性弱的稻田中很少见到它的身影,而侯万方种植的稻谷,大部分就恰恰生长在半是泥土半是沙石的环境中。

究其原因,是何道理能够让普通的水稻能够在这样的逆境和大旱天中实现凤凰逆盘。

对此,记者特地向印江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杨再深进行咨询,他表示:“水稻无论是在旱地或是水中种植,关键问题就是要把握住水稻的需水规律,如水稻幼穗分化期,它是水稻需水临界期,必须要有水源保障,在灌浆期时,虽需水量不大,但必须要有水才能行。”

而侯万方正是抓住水稻生长这一特性,充分利用稻耳轮作中用于冬木耳喷灌的水利设施,每天根据气温和土壤湿度进行精准喷灌,既把前期花重金和时间力气修建的整套水利喷灌设施完整保存下来,还能像在今年这样持续大天干中实现稻田精准滴灌,真正做到了既节约人工成本又实现了节水灌溉。

此外,为进一步论证水稻旱种在稻耳轮作模式下的可行性,该县农业农村局农推站的农技专家在同等条件下,对两种不同种植和管理理念下的稻谷进行了系统分析比对。

经过对比,水作种植稻谷株高90cm,主穗谷粒数209粒,根系直径长12cm;单株基础苗后期可分蘖24穗稻谷;旱作种植株高98cm;主穗309粒,根系直径长23cm,单株基础苗后期可分蘖25穗稻谷,相较于同区域、同等条件下的水稻水作来说,植株、根系和单穗谷粒等均胜一筹,且8亩稻田在当前高温天气下,每次喷灌作业仅需3m³,节水率较稻田水种超60%,一管多用,一田多种的模式也让人工成本和生产成本降低10%以上。

“从目前我们分析的情况来看,水稻旱作在我县推行稻耳轮作模式中,是一种创新之举,为印江自治县探索山地农业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子。”据印江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秦海英介绍,在同等条件下,此种种植模式实现了种稻节水降能,尤其在今年这种干旱天气中,它的优越性表现得更加突出。

据了解,目前,在稻耳轮作模式下,板溪镇水稻旱种试验田已在泉溪、柿坪等村开始试种,未来一个月,稻耳轮作基地将迎来水稻丰收、菌棒下田的生产轮换。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