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国发2号文件政策红利的释放以及乌江水运的复兴,思南县依托乌江资源禀赋,以兴黔船业为龙头,不断夯实船舶工业基础,大力支持船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历史机遇,正在助推思南船舶制造业再次振兴,该县力争打造黔东北船舶制造工业基地。
在思南兴黔船业公司船舶生产车间内,6艘正在建造的货轮一字排开,80多名造船工人在各自岗位上不停地忙碌着,搬运、焊接、切割,各工种默契配合,整个生产环节井然有序。
车间主任胡忠寿向笔者介绍正在建造的船只:“我们公司制造的散货船总长55米,总宽10米,吃水2.8米,准备在6月中旬下水2艘,在7月底全面下水。”
思南兴黔船业公司前身为思南造船厂,20世纪70年代在乌江上航行的船舶,大多为思南船厂制造,后因乌江开始修建梯级电站,航运被迫中断,造船厂陷入困境。2002年,思南造船厂改制为民营的思南兴黔船业公司。2021年11月,乌江水运全线复航后,兴黔船业公司抢抓乌江水运全线复航机遇,升级技术,引进人才,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胡忠寿有着30多年的船舶制造工作经验,2021年思南兴黔船业将他作为高级人才引进公司,他的到来充实了公司的技术力量:“我们车间现在有两项新技术,一项是等离子切割,一项是二氧化碳保护焊接,等离子切割可以省人工省电费省气;二氧化碳保护焊接的好处比以前来说,以前是上面烧了下面烧,上面施焊、下面施焊,二氧化碳保护焊接就是一面烧焊两面承接,它的强度更比以前提高了一倍。”
目前,兴黔船业公司培育专业技术人员80余人,拥有各类精加工生产设备150台(套),具有自行设计、生产船舶所需各种配套的设备。设计研发的适航于内河浅水急流船型,曾获交通运输部优秀船型奖,并在全国内河推广,迄今该类型船舶仍然航行于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及湄公河流域等。
公司副总经理黄从录坦言未来的打算:“接下来,我们公司将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的机遇,在造船设备升级改造和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下狠功夫,力争让思南造船工业再次振兴,促进兴黔船业跨越式发展,为贵州经济通江达海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021年11月,乌江全线复航,今年新国发2号文件又明确提出要畅通对内对外开放通道,打通北上长江、南下珠江的水运通道。思南县抢抓历史发展机遇,规划用地200余亩支持兴黔船业异地迁建,打造船舶制造工业基地,建成单艘2000载重吨、年产万载重吨的船舶制造基地,年船舶生产能力在全省名列前茅。
“依托乌江水运全线复航打造船舶制造工业基地,我们积极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和乌江复航机遇,组建船舶产业发展专班,编制船舶制造业发展规划 ,明确专人驻企业服务,群策群力为企业争取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政策扶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同时紧盯水泥熟料、砂石骨料、石材等大宗商品水运外销通道,积极为企业协调运输订单,多措并举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思南县工业和商务局副局长田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