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针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管理机制不顺、服务供给不够、科学规划不足等问题,通过实施“一纵一横一闭环”的立体化工作模式,逐步形成管理有序、服务有效、规划有方的工作格局。
01
“纵”向定责,破解试点建设“九龙治水”难题
由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厘清部门、乡镇、村级试点建设工作职责,为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部门“全过程”督导。出台《印江自治县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印江自治县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五个一”联系包保制度》,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组织部部长为副组长的项目指挥部,探索“1+9”(1个指挥部+9个工作指导组)工作调度机制,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调研、专题研究等方式,实时掌握、调度各部门试点工作推进情况,压实部门责任。
乡镇“全要素”检查。制定《木黄镇人民政府加强木黄村公共基础设施及红色纪念设施运行管护工作制度》《木黄村村庄治理工作方案》等10项管理服务制度,建立乡镇党委书记包保落实责任体系,下发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并将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县委督查重要内容,对项目进度实行“一周一检查”“一月一通报”,倒逼责任落实。
村级“全方位”领导。截至目前,坚持党建引领带动,结合第十一届村(社区)“两委”换届,全面完成木黄村村党组织书记和支委成员换届工作,3名支委委员学历均为高中及以上,平均年龄为39岁,达到了新一届班子结构优、功能硬的总体要求。同时,建立优秀青年工作台账,储备优秀青年人才8人,持续建强战斗堡垒。此外,还将熟悉红色文化、项目建设的县文物保护局局长选派到木黄村任村第一书记,同步配备2名年轻干部,全方位加强领导。截至目前,木黄村一期建设的18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开工率达100%,已完工6个建设项目,完成项目整体进度的48%,预计将于11月底前完成12个项目建设,12月底前完成6个项目建设,明年第一季度全面完成所有工程的扫尾工作。
02
“横”向聚力,破解红色服务“一盘散沙”难题
以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工作为纽带,全面提升红色服务水平。做优红色服务“点”。全面挖掘梳理木黄镇红色文化资源,梳理提炼红色故事15个、编写红色歌谣5首、编导音乐舞蹈剧1个、出版红色文化书籍2本,重点围绕木黄会师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统筹开发红色精品课程7门、红色教育研学路线2条,打造“看、听、悟”一体化沉浸式红色教育服务点。
完善红色服务“链”。根据社会人群的不同特点,将文旅局年轻干部、党校年轻教师、木黄村村干部和热爱红色文化的村民培养成红色教育研学点的现场讲解员,分层分类培养了专业讲解员13名、业余讲解员21名,切实推动了党性实训教育和文化旅游互促互进。目前,已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村民讲解员和服务人员从业培训3场次369人次,累计接待党员群众10万余人次,开展党性教育260余场,不断完善服务链条。
拓宽红色服务“面”。注重聚合辖区党组织、党员和志愿者力量,以成立村级劳务公司为契机,同步开展村级劳动力摸排统计和入社技能培训工作,组织185名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延伸利益链接,拓展服务群众渠道。吸引村内初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20人加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志愿服务队伍,并设立了村规民约奖励基金、新风新俗新节奖助基金,组建了“移风易俗党员先锋队”“文明监督队”,持续拓宽服务面。
03
“闭环”谋划,破解编制规划“天马行空”难题
实施组织部门牵头的有关部门、设计机构、村民群众“三方共商”机制,“闭环”谋划试点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坚持群众参与“议事”。把群众意愿放在设计首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项目规划工作。今年来,县、镇、村三级党组织先后组织召开群众会18场次,走访党员群众1800余人次。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形成了以“红色木黄·会师小镇”为主题的整体规划设计。
坚持多方联席“办事”。由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与有关部门、规划团队和村民群众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结合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三条控制线划定以及国家、省关于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有关要求,因地制宜规划构建了“一核·一环·一带·四节点”红色遗产与历史传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了以红色文化园为核心、街巷空间环境提升为环、鱼泉河为纽带的红色历史文化街区。
坚持服务发展“谋事”。坚持把可执行管长远作为设计导向。围绕组织、人才、文化、产业、生态5大振兴重点规划实施党的建设、红色传承、集体经济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四大类共18个建设项目,以红色文化园为核心,融合农业休闲体验为配套产业,谋划了“红色研学、小镇度假、户外体验、康体养生”深度融合的红色木黄旅游产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