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用“三色”助力美丽乡村!这幅文明城市画卷太美了
2021/10/20    来源:文明铜仁公众号     点击:709   

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是贵州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新任务,也是贵州起步新征程“三农”工作中心的历史性转移。

新时代、新画卷,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构建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提质要固牢基础,也需扮靓“外在”,让民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

1634696191928463.jpg

建好基础作“底色”

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畅通美化、安全便捷的乡村道路体系给乡村带来了活力,完善的农村硬件设施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农村人居环境日渐改善提升。

1634696227231064.jpg

干净宽敞的柏油路、沥青路蜿蜒在各行政村之间,村民们骑着摩托车、小三轮过往骆驿不绝,连户路、通组路上熙来攘往。因为便捷的道路,出行对村民来说不再困难,曾经“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的日子也一去不再来。

1634696252151787.jpg

在村内垃圾箱旁,陆续有村民把自家生活垃圾倒入箱内,再由垃圾车将箱内垃圾清理回收,转至开发区大屯村进行集中处理。

近年来,大龙开发区乡村垃圾收运体系逐步建立健全,讲卫生的文明风尚也在各村蔚然成风,村民们培育出爱护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自发自觉的爱护美丽家园。

此外,大龙开发区围绕脱贫攻坚开发公益性岗位,聘用贫困群众为村级保洁员、护路员、河道管理员,开展日常巡河护路,农村环境卫生进一步得到显著改善。

发展产业当“成色”

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开发区各行政村积极投建产业基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各类以特色养殖、种植为代表的产业,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同时,推动农旅一体化融合发展,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

1634696290304814.jpg

胜利村作为大龙开发区内最早走上产业发展道路的乡村,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以流转土地方式,因地制宜发展葡萄、茶树菇种植等特色产业,率先成功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产业就在家门口,一边挣钱一边照顾家里,挺好的。”胜利村村民姚菊芝笑着说,“我只要有时间都会过来,前段时间是栽种辣椒,现在又转为葡萄林管护,产业园里一年到头都有活干。看着这片葡萄园在我们的精心打理下,丰收一茬接着一茬,心里还挺高兴的。”

1634696326443193.jpg

1634696326991334.jpg

今年初,贵州大龙合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经过前期考察,发现大龙开发区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前景广阔,很快便决定落户大龙,种植大黄姜200余亩,产量12万斤,前后带动周边村民多次务工,增加收入,拉开祥查村、双龙村产业发展新序幕。

1634696362177900.jpg

“现阶段除完草后,还需要刨土、施肥,接下来用工量很大。”祥查村黄姜种植基地现场临时负责人谢华吉介绍道:“从当前长势看,黄姜产量高、市场好、前景棒,预计10月份下旬可以采收。”

增添幸福点“亮色"

乡村振兴在开发区持续推进,乡村人居生活环境日益向好,曾经一心谋生活的群众,在闲暇之余,也开始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活动广场、太阳能路灯、娱乐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的相继建成投用,满足了村民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需要,让乡村群众除了荷包鼓起来,还要在精神上“富”起来。

1634696399320634.jpg

“现在生活好起来咯,产业基地让我们不出村就能就业增收,家庭条件有效改善。休闲娱乐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晚饭后会选择到广场上玩耍闲谈,村里组建的舞蹈队,会不定时组织参加比赛活动,生活比以前真是大变样咯!”提起现在的生活,村民们纷纷笑着说道。

1634696432366497.jpg1634696474451187.jpg

大龙开发区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村级文化与生活实际,融汇社会公序良俗、公民义务等内容修订村规民约,通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

1634696504669566.jpg

向新而行、向美而生,大龙开发区将持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结合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聚焦“产业兴”“农村美”“治理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乡村焕发出文明新气象,徐徐展开美丽乡村“新画卷”!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