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疫情防控形势下,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强大动力,把抗击疫情作为“民呼我行”的主战场,全力织密“五张网”,筑牢防控“大屏障”,坚决守好贵州“东大门”。
织密“组织网”,筑起防疫“战斗堡垒”
夯实防疫指挥“中枢神经”。为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组织领导,该县进一步调整充实全县应对新型冠状病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层层压实、环环相扣的闭合工作机制,多次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并有针对性地印发工作提示3期、通告1期、倡议书1期,确保以最迅速的行动、最有力的举措,筑牢“外防输入”的严密防线。
建强防疫管控“组织网格”。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建立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防疫网格。县领导靠前指挥深入各领域督促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县直相关部门分行业强化防疫管控、乡镇(街道)做好返乡人员排查及群众宣传教育、村(社区)党组织和驻村工作组扎实开展防疫卡点值守。通过“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管控方式,织密织牢全县防疫“保护网格”。
织密“管控网”,共筑防疫“安全屏障”
紧盯重要场所管控。坚持“外防输入”,重点抓好“三站”防疫管控,以及省际边界防疫值守工作。在高铁站、火车站、客运站等3个重要站点设置值守服务点,在高速公路出口、田坪七里冲、野鸡坪、朝阳等关键路口、省际边界设置10个疫情防控服务点,由公安、医护人员、党员干部、志愿者、辖区村干部及驻村干部等组成防疫执勤小组,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对来玉人员实行扫码登记、体温检测、核酸检测报告查验等防控措施,筑牢疫情输入防控屏障。
严把冷链食品关卡。坚持“人物同防”,不断强化进口冷链食品检验检疫,形成入市前监测、销售环节监测、外环境监测、从业人员日常监测等环环相扣的冷链食品防疫检测体系。截至目前,采集样品960份,其中从业人员455份、冷冻食品表面涂抹物351份、冷冻食品外包装表面涂抹物88份、外环境检测采样65份,所有样品经监测均为阴性。
持续加强院感防控。坚决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对就诊人员进行初步筛查,确保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哨点”作用,筑牢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重点岗位人员检测、环境消杀、防护物资储备等工作,实行预约诊疗、分时段就医、线上咨询等医疗服务,确保为群众提供更为安全便利的就医环境。
织密“接种网”,构筑防疫“最强防线”
站点“标准化”,接种便民利民。深入推进标准化预防接种站点建设,先后投入资金103.38万元,建成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点11个,配齐电脑、不间断电源、医用冰箱等设施,实现知情同意电子核签、冷链温度监控、疫苗追溯管理等功能,设置接种台21个,配备疫苗接种人员70余人,确保为群众提供更便捷规范、优质高效的接种服务。
接种“全民化”,防疫群策群力。线上线下多措并举,扩大疫苗接种宣传覆盖面,做深做细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实现从“要我接种”到“我要接种”的思想转变,确保符合接种条件的群众应种尽种,合力筑牢全民免疫屏障。截至目前,该县12-17岁人群接种1.1万人,18岁以上人群接种8.5万人。
织密“宣传网”,凝聚防疫“全民力量”
乡音“大喇叭”,宣传入耳入心。充分发挥农村“村村响”大喇叭作用,由乡镇干部、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员担任“播报员”,利用本地方言定时播报防疫相关信息,以最接地气、最贴民心的方式,向辖区村民传递科学防疫、全民防疫的声音,让防疫宣传声声入耳、句句入心,有效帮助年龄偏大、不识字的群众,更快、更准确地了解政策、参与防疫。
网络“新媒体”,宣传入眼入脑。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电视、网站等媒体平台推送快、覆盖广、关注高的宣传优势,及时转发中央、省、市发布的最新疫情情况及部署要求,发布本县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动态、通告、致群众一封信等,全方位扩大宣传覆盖面,形成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防疫社会氛围。
防疫“铁脚板”,宣传入村入户。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入村入户,通过上门宣传、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强疫苗接种、科学防疫、“白事从简、红事缓办”等防控措施宣传,确保做到防疫宣传100%全覆盖。
织密“监督网”,筑牢防疫“纪律红线”
发挥监督“领头雁”作用。为推动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地落细落实,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到高铁站、火车站、汽车站、隔离点及超市、酒店等重点场所进行督导检查,督促推动工作落实,压紧压实相关部门和单位责任。
发挥监督“桥头堡”作用。充分发挥纪委监督职责,依托片区协作机制优势,采取乡(镇、街道)纪委(纪工委),各学校、医院纪委及各派驻纪检监察组联动配合的方式,全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监督检查,筑牢“纪律红线”,用好“问责利器”,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纪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