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毛龙
2021/03/29    来源:铜仁日报     点击:1066   

1616981118815991.jpg

1616981118222769.jpg

制作龙头

1616981165714596.jpg

清末文本《开周六》

正月间玩仡佬毛龙在贵州石阡民间已有上百年历史,据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提及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婉蜒如双龙之状”。2005年,仡佬毛龙节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央视7频道《乡土栏目》和贵州电视台《山脉人脉文脉》系列纪录片摄制组来到石阡县,探访传承人代鑫如何扎毛、耍龙、教龙。

代鑫,现年40岁,初中文化,出生于石阡县汤山镇龙凤村鸡冠石村民组农民家庭,家中排行第三,上有两个姐姐,他是家中唯一的男丁,继承了毛龙祖传家业,得到父亲代尚福的真传,是毛龙第四代传承人。

代鑫的父亲代尚福20岁开始登坛入关为“毛龙弟子”学毛龙灯的制作,25岁就独立门户。他不仅在制作毛龙灯上有很深的造诣,还练就了精通剖篾、剪纸、油漆、工笔画的“多面手”,是石阡县里首屈一指的民间扎毛龙巨匠。在传授制作毛龙时,他对孩子们向来要求严格、谨慎。

代鑫年少时,他常受父亲的熏陶。每到年关,父亲扎龙灯的活实在忙不过来了,就让他和两姐妹们打下手。那些时候他总是乐于帮忙的,“因为半夜有点粑耙吃。” 老代笑言。

人的一生,何其短暂。而一个人如果能将他热爱的事业始终贯穿于一生,那他的人生将独具异彩——对于40多岁的代鑫来说,毕生的专注和投入是他最大的幸福,又是那么的值得。在他的世界里,再没有比制作毛龙灯更让他快乐的事情了,也没有比让毛龙灯遨游人间更重要的事情了。

代家的毛龙拿出去一定要比别人的漂亮。他还敢于创新,每年都要翻新花样,代家人不仅传承了精湛的手艺,也延续了货真价实的风格。石阡毛龙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推陈出新,出神入化。

我们在代鑫家中别院里见到他制作的毛龙,新制作的两条毛龙,毛龙43节,每节长2米,每条长达80多米。龙头的框架基本完成,代鑫开心地跑过去摸了摸龙头,感叹道:“会舞龙头人不多了,现在都是自己在舞龙头,其他人也只在后面跟着。”

出自代鑫之手的毛龙,特点鲜明,不仅造型逼真,色彩艳丽,有着浓郁的地方民俗韵味,而且十分结实,有着“代家毛龙,扎得好看,舞得好转,耍得不烂”的美誉。他告诉我们,一套毛龙,从正月初一到十八“化龙”,至少要亮相几十次,而舞动的时候,总免不了磕碰,如果架子扎得不牢固,没过几场龙头就会开始晃动。“我看到有些地方的龙灯因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没舞几天就不得不用红布把龙头整个包扎起来。”为了避免自己的龙拉出去也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制作龙头时他在不同的部位采用三种韧、柔、绵竹子(即:金竹、洋竹、水竹)和粗细不同的竹篾,而且扎模型的时候特别用劲。

代鑫还透露,他做毛龙的脊梁采用的“金竹加2毫米的钢丝”,与普通的用竹子做脊梁相比,不仅不会变形,而且更加柔韧。龙头制作材料也作改进,以前做的龙头用纸糊上去,而他是用彩色丝绸布粘上,遇上雨天耍龙时也不会掉色,在夜里的视觉效果比纸糊的要透亮。以前毛龙都是点蜡烛,在舞动龙头时要小心,要不然毛龙容易成为“烧龙”了,他现在采用电灯+电池,每次安放电灯他都非常谨慎,紧闭房门,还要关掉屋里所有的灯,按上开关,反复观察灯光下的深浅效果,直到完全满意后才真正固定好。

他制作的毛龙,与前人相比,创新在于用色更讲究、造型更可爱。这也是代鑫对自已作品的评价。难怪无论出现在哪种欢庆场合,代鑫的毛龙总能成为瞩目的焦点。每次当人们看到那些活灵活现的毛龙,在强烈的锣鼓点声中畅游的时候,总感觉是那么的亲切和喜爱……看来,一条高品质的毛龙灯凝聚的不仅仅是精工细作,在我们享受民俗欢乐的背后,还有看不到的扎龙艺人智慧的结晶和辛酸啊。代鑫扎的毛龙灯在石阡境内相当的“牛”, 这话没有一点水分。他扎的毛龙舞到了市里乃至全省的舞台上,而且多次囊获金奖。毛龙在石阡由来已久,经过历代的演变,如今在用料和制作上更讲究。代鑫说:“一般龙头没扎好的话,咬不了龙珠,或干脆会吐珠、吊珠,那龙就舞不下去了。而且,龙头的比重尤其讲究,一旦平衡出现偏差,龙头就会向下冲,这样舞龙头的人会特别累。”

代鑫的邻居告诉我们:“代鑫,打小就不光会扎龙还爱耍龙,哪里有活动,就有他的身影,就像上瘾了一样。”

代鑫为了传承毛龙,让更多的人会玩,无意间成为了石阡民间毛龙总教头。今年正月间,他到石阡民族中学,教了两百名学生舞动2条80多米长的毛龙,教学生们游、穿、腾、跃、翻、滚、戏、缠等基本动作要领。代鑫的老婆丁辉道:“我以前认识代鑫时,就是在一年春节耍龙时,他矫健的身影深深吸引了我,我爱上一个耍毛龙的人。每年县里、邻县只要有活动,代鑫都领队参加,一年大半的时间都是到玩毛龙,家中农活只有我一个人到干。哎,爱上一个玩龙的人,那是我的宿命。”

而制作、玩毛龙的技艺,传到代鑫这代,经过他的创新,展示出了新的异彩,2005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成为毛龙灯传承人。这是代鑫的骄傲,也是石阡的骄傲。

石阡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一代又一代勤劳的民间艺人,将宝贵的手工艺传承了下来,最终沉淀为石阡灿烂文化的一部分。仡佬毛龙的精湛技艺,不仅彰显了鲜明的仡佬文化特色,更是前进中的石阡在各个不同时期社会状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印迹与记录。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