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县打造六型新农村拧紧“四在农家”发展主弦
2019/09/10    来源:松桃县委办     点击:769   

松桃苗族自治县打造六型新农村,切实拧紧“四在农家”发展主弦,有效谱写了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松桃发展新篇章。

特色产业打造富裕型新农村。采取“龙头企业+国有公司+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健全生态畜牧产业法制体系,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助推脱贫攻坚。依托德康牧业、铁骑力士和梵净高科的专业技术团队,推进生猪、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成10万头种猪选育场1个及5000头、7500头、2400头母猪扩繁场各1个,长坪10000头、长兴7200头母猪扩繁场正加快推进,松桃县60万头良种猪仔繁育体系已建成;建成年产300万羽野鸭种苗孵化育雏基地1个;成功选育“梵净山黑牛”并注册商标,培育出基础群种牛1300多头。

旅游链条延长打造休闲型新农村。坚持“文旅结合、农旅结合、城旅结合”,围绕“绝技苗乡、神奇松桃”品牌定位、“县级抓龙头品牌、乡镇抓精品景区、农村抓特色亮点”发展理念,松桃县修编了《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完成了《全域旅游策划》《旅游业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和11个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目前正编制申报盘石响水洞爆潭水景、3A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2018年旅游扶贫子基金项目。积极探索“文化旅游+金融+互联网”模式,着力培育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康体养生、乡村娱乐、山地观光等新型旅游业态,切实延长旅游链条,积极打造乌罗桃花源村、半坡台村、潜龙洞村,大路长征村、后洞村等15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建设。重点升级改造苗王城景区,建设了景区旅游商品展销厅、舞台提升建设、苗王食府、旅游观光车和旅游民宿等项目。着力推进全域旅游,推动形成“以旅游精品为品牌、产业联动为支撑”的旅游大产业发展新格局。

文化建设打造智慧型新农村。松桃县通过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大型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构建了以县级“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室为辐射的三级文化网络。松桃县投入资金对图书馆进行了升级改造,馆内设有综合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盲人阅览室、多媒体视听室、多功能活动厅、休闲书吧等,拥有阅览座位300个,各个服务窗口及活动场地实行全免费开放。松桃县图书馆馆藏文献28.4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8.3万余册,盲文图书1119册,视听文献774件,数字图书20万种。主要开展图书外借、成人阅览、农村图书流通、电子阅览、文化资源共享等工作。接待读者累计达70万人次,图书借阅达80余万册(次)。

对口帮扶打造开放型新农村。早在2013年,苏州与松桃就建立起了密切的沟通联络机制,开启了苏州对口帮扶松桃的历程。此后5年多来,苏州市及工业园区与松桃自治县及乡镇(街道)党政负责人先后开展多次交流和互访,苏州市在产业、人才、劳务、资金等方面给予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全县各乡镇(街道)也积极主动与苏州市各市、区开展了“一对一”对接、走访和招商引资活动。2013年以来,苏州市对口帮扶松桃援建资金4520万元,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帮扶松桃援建资金1060万元。松桃近年来的发展,苏州元素日益增多,山城与江南的风貌正日渐相融。

“六绿”攻坚打造清爽型新农村。深入实施“六绿”攻坚行动计划,完成国土绿化面积14.1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79%。完成新聘生态护林员1394名,加快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率达100%。在乌罗镇桃花源村、城南新区新建两个负氧离子观测站,被中国气象协会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居民自治打造法治型新农村。坚持党组织领导,以居民自治为基础,不断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制定《村规民约》,对村里的发展规划及行为规范、村风民俗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明文规定,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办理体系。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实行村务阳光公示。着力开展村民自治试点工作,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服务站点,逐步形成乡村便民服务体系。( 刘振斌)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