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难,一难变万难;道路通,一通变百通。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口县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要求,强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切实助力脱贫攻坚,一条条“畅、美、洁、安”的乡村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切实解决了农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山区群众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历史,实现了“出门有路,抬脚上车”的梦想,不但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而且让万千群众踏着“四好农村路”奔上了脱贫致富路。
与此同时,随着“四好农村路”不断延伸,江口县以“交通+”新模式,实现了产业兴旺、人居环境美丽、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多重效应,为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先行保障,让美丽江口正变身美丽经济,成为县域经济重要增长极。
截至目前,江口“四好农村路”总里程2313.5公里,其中,县、乡、村道201条,通车里程1100.5公里,通组路1213公里,惠及1500多个村民组12万余群众,20户以上自然村寨在全省率先实现“组组通”。
修路“筑巢引凤” 产业从无到有
“你们来晚了,黄桃都卖光了。”江口县怒溪镇龙眉村精品水果种植大户雷义祥一股劲地向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抱歉。“月底黄金李就熟了,到时可得早点来,不然又尝不到了哦。”
3年前,龙眉村是典型的贫困村,也是一个典型的高山封闭村寨,更是一个典型的无公路、无产业、无网络“三无村”。如今,桃李花开、成熟季节,龙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引来一批批游客观光、采摘体验。
2017年初,在外务工的雷义祥得知:龙眉村进村土路不仅要进行硬化,村组之间也要硬化。终于盼来了路,雷义祥没有一丝多想,第一个回村发展产业,拿出多年务工攒下来的血汗钱,领头成立义祥生态水果种植合作社,流转撂荒地,种植黄桃、黄金李等200余亩。
“路不通,干哪样都不成。”雷义祥说,以前进村仅是一条土路,通不了车,买卖东西全靠肩挑背驮,八公里多山路,步行要花两个多小时,山货卖不出去,所需生活物资“盘”进山,“盘”出了“黄金价”。
一旁的村民雷华友接过话茬:“看见屋,走到哭;望见山,脚走酸。”这位花甲老人,一语道出了龙眉村路的心酸。
2018年,龙眉村的进村公路硬化完成,土路变为5.5米宽硬化路,数千群众的路越走越宽。
2018年,雷义祥种植的黄桃初挂果,因地处高山、光照好,所结黄桃香甜可口,进入市场一炮走红。2019年,因为路好,万余斤黄桃早早被水果经销商抢购一空,还卖出了每斤15元的好价钱。
上了年纪的雷华友,干不了重活,把自家的两亩石旮旯荒地流转到合作社,收取租金,还能到果园干些轻松活挣钱。
路通,雁归。回村发展产业的不仅雷义祥一人,数十名外出务工群众纷纷返乡,或植树造林或种植精品水果等。龙眉村产业从无到有,昔日石旮旯荒山坡长绿生金,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又见炊烟袅袅、鸡犬声闻。路通,业兴,民富,2018年,龙眉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与龙眉村相邻的骆象村,也是典型的高山村。同样得益于进村公路的修通,几年间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茶叶专业村,茶园面积达2.5万亩。
“路宽了,大型设备运得进来,产品也能快运出去。”江口县骆象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谈到。“以前,泥巴路,窄得很,过不了大车,大型设备运不进来,无法深加工,只能眼巴巴看着一颗颗茶青长成树叶。”
2017年,骆象村通村公路从修通到拓宽,不但让昔日荒山变茶山,茶山变金山,还吸引了4家知名茶企进村,投产抹茶、碾茶等数条生产线,上百外出务工群众也纷纷返乡创业,成立13家茶叶、蔬菜等专业合作社,还有种植养殖大户80余户,甚至有外村村民前来该村创业。同时,该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2018年实现集体经济创收10万元。
一条路,见证一个村的前世今生。在江口县,像龙眉村、骆象村这样的深山、高山村寨,如今与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群众的路也越走越宽。
“交通+”新模式 助推经济发展
“以前,有女不嫁快场村;现在,有女就选快场郎。”江口县太平镇快场村党支部书记郑云清说,现在家家户户有车,想去哪里就是一脚油门的事儿,不像以前进出门靠走、靠爬。
2011年,快场村修通了第一条通村泥巴路,再到水泥路、沥青路。路的变化,给快场村人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山里好东西,城里人稀罕。”村民郑秀英说,我们这里生态好,产的笋干、土蜂蜜、猫猫豆等原生态山货卖得好得很。
2018年,快场村硬化路变沥青路,郑秀英把自家的四层楼房装修一番,取名“書書山庄”,进行民宿运营,因经济实惠,环境舒适,生意火爆。
“路好,游客就愿意来。”郑秀英说,以前没有路,干民宿想都不敢想,现在路好了,只要肯干,啥都能干成。
得益于路通、路好,快场村人做起了生态大文章,开展蜜蜂养殖、竹笋加工、冷水鱼等特色产业,部分诸如郑秀英一样的群众,搞民宿、搞旅游产品加工等,吃上了“旅游饭”。也因此,快场村得以脱贫,向着旅游村、小康村迈进。
路,改变了快场村,快场村人对家门口的路,格外珍惜。
“路,就是命。”村民秦雄说,谁不爱路、护路,谁就抬不起头做人。
每天,秦雄不但把自家的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还扛起扫把义务清扫村里公路。不仅仅是秦雄,快场村群众人人主动护路,清扫村头村尾,干干净净迎接游客到来。
打破交通瓶颈,闭塞村变身乡村旅游村。在江口,快场村只是一个缩影。
同样,因为得益于交通,净河村、凯市村、平寨村等数十个村寨,利用冷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的优势,村村寨寨发展冷水鱼养殖,生态资源变财富,不但富了群众口袋,又让城市居民尝到了鲜活的高品质的冷水鱼。如今,江口冷水鱼成为县域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引领万千群众走上水产养殖致富之路。
一条路,一湾水,一塘鱼。目前,江口县有冷水鱼养殖场12个,养殖流水面积10余万平方米,年产量3500余吨,年产值1.4亿元,占全省冷水鱼总产量的28.5%。
修一条路,带出一片产业集群,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交通+”新模式正集聚发挥乘法效应,特别是旅游江口的打造,以梵净山为核心景区,把一个个乡村串珠成线、连线成片,县域蝶变景区,助力乡村振兴。
修路修到心坎上 路通百姓顺心
路通,带来的不仅仅是产业兴旺。
“以往为芝麻点事儿,小则吵一场,大则干群架。”龙眉村群众提起往事来不由得脸红。“现在都想着怎么过好日子,哪有时间干架。”
龙眉村是一个少数民族村寨,与松桃苗族自治县相邻,土家族、苗族、汉族多民族聚居。往昔,因为路困,大伙都在贫瘠的石旮旯地里刨食,往往为了田边土坎经常发生矛盾,邻里关系一度紧张。
通村公路修好后,龙眉村群众一心扑在产业发展上,邻里之间相处融洽,再没有发生一起矛盾纠纷;邻县松桃群众主动上门,纷纷要求流转土地加入到龙眉村,连片、规模化发展产业。尝到甜头后,在组组通、连户路的修建中,村民你让我让大家让,不仅让出了一条条大道、产业路,还让出了一条致富路、团结路、乡村振兴路。
因为路通,江口、松桃相邻乡村开出了民族团结之花,龙眉村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一幅村美、人和、民富景象。
路通,民心顺。一条条农村公路贯穿城乡、直抵田间,“脱贫路”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实惠,乡村振兴路上群众踊跃支持。
“巴不得你们占,占得越多,路就修得越宽、越好走。”骆象村村民刘浑刚说,以前没有路,肩挑背驮费力过穷日子,现在路通了,轻松过好日子。
62岁的刘浑刚,原居住在村寨高山上,3年前,刘浑刚一家搬下山,一家人在公路边发展了30亩猕猴桃产业。2018年初挂果,就卖出了6000多元。因为发展产业,2018年,刘浑刚一家脱贫。
“以前,土地都在山下,路远又烂,全靠肩挑背驮,起早摸黑,费尽力气把力一天也只能打两担谷子。”刘浑刚说,现在,产业路都修了田边地角,方便、轻松。
“群众的需要在哪里,路就修到哪里。”江口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兴平说,近两年来,江口加快建设了一批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形成了一条条民心路、幸福小康路、特色致富路、民族团结路、乡村振兴路、平安放心路,以此提升农村公路引领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有数据显示,江口建好的农村公路,推动农村车辆运营成本下降五成还多,群众买卖成本大大降低,约90%的农村群众因交通便捷收入明显增加。
“七定一包”制度好 “路长”来带头
8月20日一早,太平镇梵净山村村民赵福顺通过手机“通村村”APP平台,查询并预约了公交车,20分钟后,公交车准点抵达家门口,抬脚上车半小时不到就进了城。
“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赵福顺说,“通村村”可在线购票、预约,公交车、客运车、出租车随你挑,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方便快捷、车费还不贵。
以往,赵福顺进城不是步行就是搭摩托车,步行耽误事,搭摩托车又不安全。现在,农村客运公交车开通后,只需打个电话或APP预约,就有“专车”来接,车费花个2到5元即可进趟城。
目前,江口县“通村村”农村出行服务平台已实现全县全覆盖,平台累计注册用户1.5万,有注册客运公司5家。
在江口,群众得以便捷出行,离不开群众自发对通村通组公路的管理养护。
管好,全面实施“路长制”,让公路建设成果得以延续。2017年开始,江口创新养护管理机制,出台了《江口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一系列管护文件及其方案,全面推行“路长制”,明确责任主体,成立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组(寨)四级管理体制和体系,全县2313.5公里公路按照不同行政等级对应路长,实现了“一路一长”,定人员、定时间、定路段、定责任、定考核、定奖惩、包好路率“七定一包”责任制,将公路养护由单一的部门管理变为“路长”负责的综合管理,各责任主体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着力实现有路必养,提升公路养护水平。
自“路长制”实施以来,江口县客、货车通行能力显著提高,路容路貌改善、交通事故明显减少。
护好,县级统筹大养护,推行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行管养分离,引进了专业公司,以市场手段代替行政手段养护,强化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养护,明确巡查、养护、管理等职责,有效保障路况技术水平,以精心养护带来后发之势。每年,明确将公路养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统筹200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和绿化工作。仅通组公路,每年也相应筹集上百万元养护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解决通组公路养护经费,确保每条路都有人管养。
同时,按照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原则,乡镇、村居乃至自然村寨成为属地责任主体,充分发动群众参与,以分片负责、专人负责等方式,对属地公路进行日常养护。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养护,把养路护路写入村规民约的创新之举,让护路人人参与,进而形成自觉与习惯,让路更安全、惠及群众更长久。
在江口,建养并重,大大提高了农村公路养护效率,延长了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通行能力也得以提升,真正实现100%通达再到100%通畅,为美丽江口构建起便捷畅通的农村交通网络体系,助力乡村振兴。(赵玉德 吴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