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健康” 送 “文化”送“安全”,这个地方群众生活多姿多彩
2019/07/18    来源:梵净云天     点击:1685   

      连日来,万山区丹都街道不断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五个体系”中文化服务体系做文章,全力满足搬迁群众精神需求。

QQ截图20190713103236.png

完善配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该街道把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安排。当前,搬迁入住的安置点主要集中在旺家社区、河坪社区,丹都街道通过建设“乡愁馆”“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青年之家、群团之家、党员之家、四点半课堂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搬迁群众提供文化场地,切实让搬迁群众能够就近就便享受文化服务。据悉,该街道于7月12日将迎来新的搬迁群众,主要安置到龙生社区、微企园、西南商贸城等地,各安置点的文化服务设施已在逐步完善中。

多形式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该街道搭建多形式的文体活动平台,开展“送健康”进社区、“送文化”进社区、送“安全”进社区等活动,引导搬迁群众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新时代万山精神,增强搬迁群众互动交往和感情交流,营造良好的文化道德氛围。今年以来,在搬迁安置点举办省、市脱贫攻坚文艺演出2场次,市、区、街道有关部门到搬迁安置点开展各类宣传活动20余次,展出展板80余块,制定永久性横幅200余条,悬挂新旧住房对比照片4323张,发放各种宣传册10万余份,开展爱岗敬业、助人为乐、敬业奉献等好人好事评选活动,以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利用各种形式讲好搬迁故事,教育群众牢记社会注意好,感恩党的好政策。

加强民主文化传承与保护。搬迁群众大多来自少数民族,为了尊重少数民族搬迁群众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感情,在旺家社区建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微工厂,引进“巾帼锦绣坊”、景航服装厂、化雨服饰等企业。下步将在各安置点建立微工厂,通过就近就业的方式,既解决了搬迁群众的乡愁之情,又满足了搬迁群众的就业需求,还能实现就业与顾家双赢。(田晓洁)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