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批猪一共出栏1000头,除去人工工资等开销,纯利润达17万元。”妙石村党支部书记刘秧佞向笔者介绍道。
“别看这些猪养在饲养场,它们出栏后我也有一份收益呢。”说起妙石村生猪代养场,妙石村小米组村民刘水平骄傲的说道。
刘水平告诉笔者,公司通过将生猪托管到生猪代养场,并且负责提供饲料,由养殖场负责饲养,让他这个不会养猪的贫困户每年也有一份稳定的收益。
“我现在在养猪场上班,每个月有3000元的工资收入,再加上年底分红,一年有4万多块收入了,现在也实现小康了。”说起目前的现状,杨光银脸上写满了自豪。
杨光银是妙石村岑家组贫困户,2017年底,养殖场看中了他曾经自己养过猪的经历,并拥有一定的养殖技术,便聘他为养殖场饲养员。
群众要脱贫,产业发展是关键。为切实解决部分贫困群众无劳力、无技术的难题,妙石村不断探索新型发展模式,推行“生猪代养托管”模式。
据悉,妙石村生猪代养场建于2017年,按照政府投入、群众参与原则,筹集政府扶贫资金、村干部入股资金210万元,建成占地20余亩,养殖规模达1000头的生猪代养场。
截止目前,妙石村生猪代养场已出栏生猪2000余头,实现利益分红30余万元。合作社的建立,为贫困户稳定脱贫提供了资金保障。
“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太好了,我什么都没做,村里面每年都给我分千多块的红利。”妙石村村民杨毕光感激的说到。
杨毕光,妙石村小米组村民,家有4口人,老伴常年卧病在床,下面还有两个小孩分别在镇里读初中和小学,自己也患有风湿性关节炎,一到下雨天走路都成问题,更别提自己发展产业了。
自妙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建立后,合作社采取贫困户、入股人、村集体631分红模式,像杨毕光一样的贫困户每年都拥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我们村里面几个村干部每个人都投入了几万块到合作社里面,按照投入比例享受分红,赚的越多,我们自己也就分得越多,干起事情来更有劲了。”妙石村村委会主任杨顺光介绍到。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近年来,妙石村坚持以党建统揽全局,探索实施“民心党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让全村的贫困群众有了更多的盼头。
妙石村“生猪代养”只是桃映镇产业扶贫模式的一个缩影。2018年以来,桃映镇紧紧围绕决胜脱贫攻坚行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平台优势,全面推行“民心党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为决战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产业支撑。
6月19日,妙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生猪代养场在经过全面消毒后,再次上猪1000头。
“这批猪在六个月后即可出栏,预期收入将达18万元。”妙石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罗建介绍道。(李坤 吴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