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自家土地入股合作社,同时又在合作社务工,年底分红加平时务工工资,一年收入近2万元,比自己种地划算多了。”谈起种植软籽石榴带来的好处,村民杨南昌笑得合不拢嘴。
曾经,龙阳村一直以种植玉米、马铃薯为主,没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要带领村民致富,单靠小农户自己埋头种地可不行,为改变现状,打破制约瓶颈,该村村“两委”带头,坚持因地制宜,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先后建成软籽石榴产业基地3650亩、油茶基地1000亩、黄桃基地200亩,养殖土鸡2万羽、养蜂200桶。
该村以“支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按照四六分成,村集体百分之六十,村民百分之四十,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以上,着力打造致富利益“联合体”,形成了支部主导、党员带动、合作社运作、贫困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
同样,江口县官和乡官和村依托生态优势,采取“公司+支部+基地+农户”“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大力推进“村社合一”,实现了100%的贫困人口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7年以来,官和村聚焦产业革命“八要素”,通过村“两委”成员参与带头发展、鼓励群众自主发展、引进公司引领发展等方式,发展黄精、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1600余亩,林下土鸡养殖5万余羽,与全村80余户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家家有致富门路,户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带动贫困群众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这两年,官和村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非常好,可以说从“无”到“有”,在到从“有”向“优”的方向发展,特别是黄精种植,2017年产值是240余万元,2018年还没有具体统计过,初步估计在300万元左右。”官和村村主任田军明介绍。
近年来,江口县依托本地生态环境,做足“3+2”产业发展文章,以“生态茶、特色水产、猕猴桃”为主导产业,以“中药材、蔬菜”为增收项目,大力发展生态茶、冷水鱼、猕猴桃、中药材和蔬菜,让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增收,为同步小康夯实了坚实的基础。(龙腾 吴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