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银地。通过“三社一中心”平台,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集体经济+贫困户”等发展机制,鼓励贫困户以土地、林地、扶贫资金等有效资产和技术、劳务等无形资产入股,实行“土地流转+劳务雇佣”“产业发展+按股分红”分配方式,与市场主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初步形成了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多方共赢”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搭上农业产业发展“快车”。已完成引导贫困户入股企业1.39万户6.37万人,参与务工10.7万人次,户均增收6846余元。
道路交通畅地。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建制村农村公路实现“4个100%”;推进“智慧交通”工程建设,牛郎至贵阳溪、两河口至石花(两河口至长兴段)、冷水至谢沟、孟溪至木耳、三阳至分水岭、长兴至虎渡口等5条县乡道路正在加快建设。
就业创业要地。建立了“松桃驻苏州工业园区劳务协作工作站”,有效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今年以来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320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5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9%。
基础教育强地。以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工作为契机,完成363所山村幼儿园提质升级,65所学校“全面改薄”项目工程,我县荣获“全国山村幼儿园计划优秀试点县”称号、“全国阳光校餐优秀县”称号;投资4.5亿元新建了松桃民族中学,投资3.28亿元建成了县职校并投入使用,引进企业在县城区投资2.8亿元新建群希实验学校,一期项目建成并开学。
文化建设高地。利用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和以寻根、写生、创作为主的文化创意经济,为每个乡镇(街道)打造了“一本文集、一本画册、一首音乐、一个官方网站、一个公众微信号、一个宣传视频”,不断丰富精神载体。先后开展了诗、词、联、赋、摄影等旅游主题活动50余场,吸引文艺爱好者和群众50余万人参与。设立民俗体验中心、苗族文化展览馆、松桃60周年发展成就展览馆,创新形式开展“多彩四月八”“六月六”苗族情人节、正大花鼓艺术节等活动,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产业优化新地。聚焦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明确了“1+N”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因地制宜发展以生态畜牧业、生态果蔬业、生态林业三大主导产业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产业扶贫贫困村全覆盖,做到“地无闲土、人无闲人”。2018年累计完成调减玉米种植面积7.28万亩,完成茶叶、精品水果、食用菌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积16.62万亩。
休闲养生乐地。深入实施“六绿”攻坚行动计划,完成国土绿化面积14.1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79%。完成新聘生态护林员1394名,加快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率达100%。在乌罗镇桃花源村、城南新区新建两个负氧离子观测站,被中国气象协会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刘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