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多措施创新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7/09/30    来源:     点击:675   

今年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创新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试点县建设为契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着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健全文化服务机制、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努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重要成果。

完善文化设施便民。针对偏远贫困的乡镇、村公共文化阵地严重缺失的短板,整合资源,实现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全覆盖。建设19个乡镇3个街道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工程和覆盖工程,实现全县各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在全县300多个村建设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建成农民文化活动站49个。

合理布局公共文化服务点,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建成“县有四馆(图书馆、文化馆、足球馆、篮球馆)、乡镇有一站(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站)、村有一室(农村文化服务中心室)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县、乡镇、村三级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居民看书有去处、演戏有舞台、活动有场所”的目标。

丰富文化活动惠民。围绕促进城市和市民“文明起来、活动起来、乐呵起来”,培育了系列品牌文化活动,成为提升先进文化引领力、核心价值凝聚力的有力抓手。成功打造“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文化旅游节”“乡镇群众文艺汇演”“端午赛龙舟”系列活动。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每年举办土家摆手舞、文明导游、土家山歌文化艺术节等大赛。各乡镇街道举办舞蹈、合唱、舞龙、对联、剪纸等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2010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沿河“中国土家山歌之乡”称号。2011年11月,国家文化部授予沿河“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14年8月,沿河土家民歌正式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2014年又建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9个,公布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9个。

该县不断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千场文艺千村行、送文化下乡、土家山歌进校园、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集群式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超过300场次。文化活动各具特色、深受欢迎。内容包括舞蹈、音乐、小品、书画、摄影和广场舞健身等各类比赛、展览、展示和展演等。我县持续不断送文化,按需配餐,开展送戏进乡村、红色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将以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普通话”翻译为“地方话”,将“大主题”转化为“小故事”,将“大社会”浓缩为“小舞台”,将“大道理”融入于“小节目”,以本土化表现形式,推动核心价值观通俗化、大众化。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乡镇(街道)、农村(社区)100多个单位近6000名党员干部参与,100余支参演队伍,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活动热情高涨、效果显著。30多万人次享受群众文化大餐。

打造文艺精品育民。通过创排打磨文艺精品,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让主旋律、正能量、真善美铸就城市精神、浸润市民百姓。近年来,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近80多部,其中10余部(副.首)作品荣获国家、省级以上奖项,数量和质量创历史之最。该县的土家婚俗、土家山歌多次登上央视大舞台,一批批文艺精品,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示沿河地方文化艺术风采。

积极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推介,扩大了沿河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近年来,该县通过举办各种赛事活动,挖掘整理了一批民族文艺节目,并经过打磨“深加工”后,部分节目在央视“欢乐中国行”、“青歌赛”、“民歌中国”、“星光大道”等栏目得到展示,并多次代表贵州外出演出交流。同时,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等形式,在广大群众中大力推广普及,营造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壮大文化队伍强民。牢牢抓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这个核心,把文化“种”在人民群众的深厚土壤里,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文化中提升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动力和活力。大力扶持群众文艺团队,全县共有土家花灯、土家秧歌队、土家傩戏、肉莲花、土家打镏子等20余种特色文化团队,以社区居民为主的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等各类艺术团队达30多支,文艺骨干6000余人,专业文化辅导员560余人、文化志愿者近500人。形成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生动局面。同时,积极选树典型、表彰先进,大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了肉莲花、土家婚俗等各具特色的传统项目,成为了孕育特色团队的温床。着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培训力度,不定期举办全县文化干部培训班,再去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人才培训,夯实了文化建设的基础,拓宽了文艺创作的源头

该县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中,切实做到了“一村一特”“一校一品”,坚持把文化服务设施作为农村价值引领和文化熏陶的重要载体,作为历史人文、物产资源、发展现状,打造承载乡愁、体现乡韵、传承乡风的“精神家园”。(陈述义)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