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有效实现广大城乡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体现。近年来,玉屏坚持“扶贫先扶志”,在注重帮助困难群众解决“近忧”的同时,更多的是为其“长远”所想,采取多种举措,坚持将“输血”与“造血”同步推进,让文化与扶贫攻坚“一路同行”。
将图书馆“搬”到贫困群众身边
为有效推进玉屏县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便利化,县图书馆采取流动图书服务车进农村、进校园的方式,对偏远地区群众、留守儿童施行精准服务,有针对性的选择励志类和科普类书籍,免费供他们阅读,引导贫困群众的思想从重视富口袋向富脑袋转变,增强群众对扶贫攻坚政策的全面理解和认识,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
精品“剧”走进贫困乡村
该县以内部创作、外部引进的方式创作了一批群众喜爱的“扶贫剧”,并重点选择交通不便、人口集中的贫困村开展巡回展演,近两年时间共计送出了100余场精彩文艺演出,极大的满足贫困乡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使他们能与外界精品文化接轨,开阔眼界,引导培育他们的自身发展动力。
文化扶贫“结对子”
该县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县级文化志愿服务总队,将县文化馆、艺术团、图书馆的专业老师和热心公益文化事业并具有相应技能及文化专长的“文化能人”聚集起来,让他们下到贫困村去,在“乡村大舞台”、“文化广场”、“欢乐院坝”为百姓面对面服务,进行文化精准扶贫,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贫困村百姓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健身”工程受追捧
近年来,该县在贫困村大力实施农体工程打造,使有场地条件的贫困村覆盖率达到100%,为使文化扶贫更深入,群众文化服务更便利,对于场地实在存在困难的贫困村及贫困人口较为集聚的村民组,该县也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因地制宜的建设了小型农体广场。
在玉屏的一些偏僻的村民组,你很容易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几个农村孩子,在广场上打着乒乓球,喜笑颜开。这幸福的一幕幕源自于该县正在大力实施的农体工程。
“电影”走村串寨
玉屏县文化部门积极了解贫困村的需求,采取订单式服务,让电影放映队将群众真正喜爱的电影送达家门口。仅2016年就送电影到贫困村700余场次,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郭家湾村支书吴先明说,每次一到放映日,附近村民就组团来看电影,“放映地”成为了文化传播的“大学校”,信息交流的“交换台”,技术服务的“农技校”,民情收集的“前哨所”,村民自娱自乐的“俱乐部”。
文化长廊打造扶贫政策宣传进行时
扶贫先扶志,玉屏县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和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主动为贫困村建设文化长廊,在文化长廊上刻画“道德”故事、“脱贫”故事、扶贫政策及身边人的先进事迹,对贫困群众进行宣传引导、培养和帮助他们建立脱贫致富的信心。
“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文化扶贫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贫困地区文明进步,改变农村文化生活贫乏、观念习俗滞后的现状,而且通过结合教育、科技等知识的长期输送,培养和造就一批符合农村发展所需的有理想信念、有科学知识的新型农民,进而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实现从根本上脱贫。(姚奎)